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思潮 "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衰落”之声不绝于耳,有识之士提出调整发展模式的各种建议

  “美元贬值是件坏事吗?不尽然。有一点好处是,现在来美国旅游的外国人多了,因为美国货变便宜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络版16日的文章,用自嘲的语气来描绘美国当前疲弱的经济。阴晴不定的复苏前景、持续高企的失业率、可能崩盘的巨额债务——种种这些都一再地拉低美元,同时拉低的还有美国人的乐观与自信。

  曾经倍感自豪的美国人,突然对未来感到悲观,“衰落”这个词一直在耳边回荡。更多的美国人则是在反思这场经济祸水的根源,其中不乏理性的观点。

  “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美国《国际商业时报》4日的文章评论称,“每一年对独立纪念日的庆祝,曾帮助美国人懂得解放的骄傲和重要性。但是现在,美国人已经迷失了方向。”英国路透社指出,“美国衰落”的论调产生于2009年金融危机最艰辛的时期,尽管危机影响开始消退,但这一看法依旧存在。

  “中国与美国:哪个是发展中国家?”微软公司前首席运营官罗伯特·赫博尔德近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提出了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罗伯特前不久去上海参加了一个企业董事会会议,中国的飞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基础设施到政府规划,从财政管理到技术与创新,罗伯特认为所有这些方面,美国都在落后于中国。“醒醒吧,美国!”罗伯特呼吁华盛顿的政客和美国选民作出巨大改变,使美国重回正轨。

  在低落情绪蔓延的美国,孤立主义思潮开始回归。美国《时代》周刊前不久做了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有超过2/3的美国人认为过去10年对美国来说是衰落的10年。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今年5月的—项民调结果发现,美国人口中每个党派政治小组的大多数人,都赞同美国“应当降低对海外问题的关注,专注于国内问题”这一说法。

  “如何调整”的社会大讨论

  在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讨论中,一批反思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政策的书成了抢手货。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去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大调整》的书。这本书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金融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作者认为,衰退是创新之母,美国历史上遭遇的经济危机,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规律:旧秩序的废墟上诞生了新的经济秩序,催生了增长和繁荣的新时期。三年前的那场危机使许多美国人陷入困苦,但也让他们有机会去改变这个社会。因此,作者得出结论,美国必须与过去决裂,通过调整和革新来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在金融风暴中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拯救经济的措施。其政策颇有“罗斯福新政”的味道,即以大规模国家干预来带动经济复苏;在社会政策方面,仿照欧盟国家的高福利与高税收政策。然而,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争议很大。因此,美国思想界在最近两年里开始重新关注罗斯福及其新政。一批关于“新政”研究的书,如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H. 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李亚奎特·阿哈麦德的《金融列王记》、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伯顿·弗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等,都很受美国政界和经济界的欢迎。

  美国的“经济病”也给电影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2008年一部名为《债务美国》(I.O.U.S.A.)的纪录片悄然走红。这部影片反映的是美国的巨额债务问题,两位主演——美国反赤字联盟负责人罗伯特·毕克斯比和美国联邦前审计长戴维·沃尔克走遍美国,向公众宣传债务危机的危害,提醒人们不要轻视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这部电影得到了沃伦·巴菲特、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等经济界知名人士的称赞。

  “中国威胁论”日渐失声

  “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当今全球第一大国。”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却让一些美国人信以为真。虽然炒作“中国威胁”的声音在美国依然存在,但这种观点已经开始失去市场,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当下很多美国人对于经济危机的反思之道。

  布拉德·波尔是一名销售人员。他对记者说,在别的国家身上找原因是南辕北辙,“我觉得(经济问题)跟外国政府没多大关系。现在的状况是我们长期以来放纵房贷市场、金融业、透支信用的结果。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解决。”身为律师的卡洛斯·卡苏索对媒体说,指责中国是对现实的逃避。“事实上,我们的制造业就业岗位大多在海外,怎么才能振兴经济、创造就业呢,靠服务业吗?我们还在制造些什么?这是问题的症结。”

  美国《时代》这样写道:“中国虽然有5000年历史的重负,但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台产出乐观和增长的发电机。相反,美国看上去突然更老了,更脆弱了。”文章说,美国需要向中国学习5件事:要有雄心,重视教育,照顾老人,大量储蓄,放长眼光。

  《外交政策》杂志5月号的文章评论称,奥巴马先生喜欢用“竞争力”来形容美国的挑战,尤其是与中国做比较。他称美国的繁荣依赖于“在创新、教育和建设方面超过中国”。这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美国的繁荣并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生产率增长,而是靠其自身的生产率增长。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美国的财政问题。然而,两党都没有做好作出基本妥协以达成一项协议的准备。赤字辩论的对立情绪可能损害经济,美国不值得做这样的冒险。——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