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管理:中国式管理禁界(02)


  上一讲讲到,我中华文明,是在“古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科学管理”出来的。但不能不说,当人类步入15—16世纪的时候,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始骄傲并自我幽禁起来,使本来以有先进性的资本主义思想、科技、文化、革命性的曙光难以照射进来。这种情况在一切封建主义那里都有所表现,但在中国似乎十分地强烈。而就在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西方逐步完成,并在英国引发了“工业革命”。可是,不能不说,“工业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大发展的过程,更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不断产生、创新,并能够全面展示于世界的过程,比如由泰勒的“流水线”,便是个实证。

  1、泰勒管理,机械程序

  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资本基础。但是,资本主义要想发展,只有这个基础不够,它除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亦需要管理的创新。泰勒的“流水线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通过管理创新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不曾想到的,但它却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在资本投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管理为什么能创造价值?后来他们终于发现,是由于管理把蕴藏于生产程序中的价值给挖掘出来。此后,如何向管理要效益,便走上了人们的议事日程。

  (1)泰勒管理,生产程序

  谁都知道,“泰勒流水线”又被称为“科学管理”。请问,管理就是管理,泰勒管理为何会具有“科学”性?表现在那理?难道不实行“流水管理”就不具有科学性了吗?可以肯定,就是到目前为止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的人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们只知道“泰勒管理”被称为“科学管理”,而不知道“泰勒管理”的“科学性”是谁赋予的。于是,便有人据此说管理或科学管理“是由西方传入”的话了。

  难道就因为通过泰勒管理可以生产出比不通过泰勒管理更多一点的产品?如果通过泰勒管理生产出的是一种滞销的产品呢?不就得出了一个“生产得越多越亏损”的结论?假如如此,那我们还能说“泰勒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结论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要给“泰勒管理”冠以“科学”的名分?因此,我要说的是,给“泰勒管理”戴上一个“科学管理”的帽子的本身,就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以上当然也就说明了,泰勒管理其实是短缺经济的产物,或者说它只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才具有一丁点的科学性。至于说他把工人当做“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的做法,那就更不具有科学性了。既然如此,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泰勒管理?据此,我们是否就能否定泰勒管理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否。这是因为,泰勒是第一个将程序作为管理对象的西方第一人。何谓将程序作为管理对象?又为何是西方第一人?

  能够把生产程序当做管理对象,无疑是具有科学管理之意义的,因为正是泰勒开创了对生产程序进行管理的新纪元。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就没有关注过生产程序、经济程序、社会程序、自然程序,就没有发现过在上述程序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事实上是,人们不仅关注过、发现过程序中存在着价值,而且就连一些动物如蜜蜂在劳动的过程中都很讲程序,至于说其他高级动物更不例外了。

  (2)程序管理,机械程序

  或许,泰勒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发现、发明会为而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可以肯定,在很早的时候,中华始祖就已经开始对物质运动程序的科学研究与利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程序利用,无疑要算由中国人发明的算盘了,它不仅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鼻祖,亦开启了人类利用程序资源的新纪元。但是,我们不能不说,泰勒的“流水线”是继中国的算盘之后的又一程序利用新典范。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计算程序无疑应属于“广义程序”的范畴,因为它能够描述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世界;而“流水线”或者说生产程序,又无疑属于“狭义程序”的范畴了,因为它只能描述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过程。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泰勒的“流水线”不仅解决了生产程序的管理问题,也为而后人类对“广义程序”的管理,提供了实践的基础。而这个任务,泰勒自然没有完成,但泰勒却是“接骨匠”。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又会质问了,生产程序毕竟是具象的,表现为总会与一定的产品生产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人类,又怎么好对广义程序进行管理呢?我的回答是,人类不仅能够对“广义程序”进行管理,而且还能够将包括“狭义程序”在内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广义程序”进行管理。这是因为,只要有运动就会有运动程序,而由于程序是对物质运动规律、原理的表达,对程序的管理就有了广义化的意义。

  谁能说存在于“计算机”中的程序不是一种被扩大化了的“生产程序”?我当然知道存在于“计算机”中的程序不是由泰勒发明、设计出来的了,但是,又不能不说的是,“计算机程序”与泰勒的“流水线程序”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像泰勒的“流水线程序”一样,“计算机程序”也同样是对客观规律、机制、原理的表达。为什么计算机能描述一些星球、生物、甚至是人类的意识的过程?

  2、价值程序,才有科学

  上述讲到,泰勒是把“程序”作为管理对象的西方世界第一人,而又主要表现在对存在于生产中的具体程序的管理上。这显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件,虽然在很早以前中国人也已经有有关生产程序的管理,比如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有关于生产程序的描述,但能够与“大机器”相结合,提高到管理程序的高度,并能够用那么详细的文字表述出来的,可以说均不能够与泰勒相比——可以说“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皆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科学管理”冠在泰勒的头上,虽然有些不妥,但也无可厚非。

  (1)程序价值,表达规律

  首先,可以肯定,在泰勒“流水线”上存在着巨大价值。为了说明问题,我把产生于运动过程中的价值称程序价值。何谓程序价值?程序中为什么存在价值?人们为何很难发现程序价值?如果没有猜错,是由于它是一种“暗价值”。何谓暗价值?价值难道还有“明”与“暗”之区别?是的,因为它不是物质。

  其次,我要说,程序不是物质或者说不是客观实在,而是非物质或者说是一种客观虚在。传统文化被称为“非物质遗产”,而在传统文化这种非物质遗产中是存在价值的。在产品生产程序中为什么就不存在价值?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程序价值何以产生?我的回答是,程序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表达。

  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能产生价值,只有能表达规律的的程序才能产生价值。因为,当事物或经济事物能够表达规律时,蕴藏于程序中的价值才能呈现出来。又为什么?因为符合规律所消耗的能力最小。

  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效率高还是早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效率高?毫无疑问,当然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效率高了。那么,为什么在高速上行驶的效率高?诚然,大家一定会说出许多个理由来——比如道路笔直、宽敞,路面平整、起伏小,路上的情况少、换挡少、操作简单,速度快、重力加速度大,油耗低等。

  当然,上述均会从程序的简化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是由于程序得到了简化而使其价值体现出来。程序是什么?诚然,程序是一种隐形的或者说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也正是由于如此,我才说存在于程序中的是一种“暗价值”而不是“明价值”。显然,程序程序价值既不同于存在于土地上的价值,也不同于存在于其他生产资料中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又是存在于土地、设备、人力、资金中的价值形式所没法比的。

  (2)表达规律,才有科学

  而事实上是,在远古时代,我们中华祖先就已经意识到、认识到并已经发现在事物的运动程序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无论从被称为“天书”《易经》中还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都不难发现这一点。请问,《易经》为什么会提出“五行”之说?请注意,“五行”可不是对“五种存在形态”的描述,而是对“五种物质转化趋势”的描述。也就是说,“五行”是在描述五种物质的变化关系的,而非简单的比较。

  诚然,“五行”关系与之关系的变化中是存在程序的,而且还可以肯定,这种程序与泰勒的“流水线”相比,其逻辑、层次要高许多!何以见得?因为“五行”变化不仅牵涉到物质的运动程序,还牵涉到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步骤。我当然知道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与现代化学意义上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人们却不能说,中国古代先哲对蕴藏于程序中的价值认识不如泰勒高。

  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能够发现在程序中蕴藏着的价值与管理的科学性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因为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的共性特征;反之,凡是不以揭示研究对象运动规律为己任者均不在具有科学性。什么意思?就是说,是否在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是确认一切科学的试金石。于是,又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把揭示研究对象运动规律作为科学的根据在哪里?

  我的回答是,因为规律这东西不仅具有客观性、周期性、必然性即不可逆性,而且,当物质能够按规律运动时才是最简约、最经济的,当然所能产生的价值也是就最大的。什么叫科学?人类为什么一定要创立各种科学?毫无疑问,都是为了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和大的经济价值。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要创立形形色色的科学,不是为了别的,一定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这显然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也就是说,由于泰勒管理同样具有上述功能,所以它获得了科学性。当然,作为一种科学实验、实践、创新活动,管理科学的自身也具有科学性,因为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和大的经济价值的问题。如此,凭什么说“管理不是科学”?

  3、数控程序,程序复制

  上述使我们了解到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具有革命意义——将隐藏于生产程序中的“暗价值”挖掘了出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很快便把它扩大到了一切领域,并获得了无所不能的性质。这样,泰勒的“流水线程序”便长上了一副飞翔的翅膀,可以说已达到“一飞冲天”的程度。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程序不仅被物化于各种生产线上,而且还被电脑程序、“数控机床”等所采用。或许有人会说,在“数控机床”中加入“计算机”功能又怎么能说“数控机床”是由泰勒的“流水线”发展而来的呢?

  (1)科技进步,程序物化

  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西方经济管理学可以说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而在资本增殖的征途中,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不能不说,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泰勒的“流水线”最终都被物化于机械化、电控化设备上了。可以说已经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因为已经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其结果必然是,曾经辉煌过的西方管理学思想不再。为什么?就因为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变成了一台又一台的机械设备。这样一来,泰勒的管理思想便急剧地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

  大家不妨设想,当一种先进的或者说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被凝聚在了一条又一条的“流水线”上的时候,其“先进性”或“科学性”还存在吗?诚然,它还“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已经被“物化”在了生产设备、机器、“流水线”上。换言之也就是说,当东方人把这种设备购买过来的时候,也就等于把他们所谓“先进”的管理理念一并买过来,因为生产管理理念已经完全体现在了设备或者说“生产线”上。

  如此,我就要问了,已经被“物化”了的、西方的、所谓的、先进的生产程序、生产管理在这个时候是否还具有“先进性”或“科学性”?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不为别的,就因先进的、科学的、全部的西方管理思想与理念全都被物化于设备上了,尤其是当人们能够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程序就能精准地对这些设备进行控制、遥控的时候。这是因为,一旦将生产、管理程序编入了电脑,剩下的仅仅是“按电钮”了。

  难道“按电钮”的过程也属于“科学管理”过程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了,因为就连一个经过训练的猴子都能做同样的动作。如此,我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说明的是,看一种管理是否先进,是否科学均是一个比较的范畴,如果世界各国都能买得其已经凝聚了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理念的的设备就能实现其先进性的话,所谓的“先进”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它已经变成一种具有普遍性而不在有特殊性的东西。

  (2)数控程序,变成复制

  没有特殊性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问题还在于,这种已经凝聚了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理念的的设备是具有可复制性。诚然,这种已经凝聚了先进思想、理念的的设备的可复制性是由于程序具有可复制性。

  人们为什么能够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产品?当然是因为程序是可以无限复制的东西;程序如果不能复制又怎么能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产品?如此,我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想说明的是,程序或生产程序这种东西不仅是可以复制的,而且还是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下去的,而无限复制下去的必然结果,必定是其成本无限地接近于零而又不等于零。于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问题便产生,那就是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当然应当说是一件好事情了,但是,另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又会应运而生——劳动力、生产力被这种曾经凝聚了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的生产设备所取代,使之大量地闲置起来,并成为了社会的一种负担。大家不妨再想,当商品生产简单到到只要一按电门成千上万的复制品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的时候,泰勒的“生产线管理法”还有所谓“科学性”可言吗?正是它葬送了“科学管理”!

  诚然,这也不是说,至此,西方管理思想、理念连一点用途也没有了,而是说西方管理思想、理念已经伴随着一条又一条的“流水线”和一台又一台数控机床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不仅不再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而且俨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这该怎么办?可以说他们至今也没有为我们拿出来一个好办法;不仅没有为我们拿出一个好办法,而且还为我们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危机!

  4、面对饱和,泰勒无奈

  我以为,泰勒的所谓科学管理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它虽然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为劳动过剩、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的发生打下了基础。如此,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想说明的是,作为一种程序,泰勒的“流水线”仅仅是对产品生产规律、机制、原理的“部分表达”,而还不能说是“全部表达”也。至少,作为一种管理法,它还不能为我们解决上述过剩,更不能为我们避免上述危机。世界上是否还应该有“反流水线管理法”?

  (1)短缺经济,需要泰勒

  在中国人还沉静并陶醉于古代文明里的时候,欧洲不仅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完成了工业革命。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虽然有些残酷,但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它不仅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不足问题,也使资本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社会力量,从此登上人类经济社会的舞台。

  至于说工业革命的贡献,那就越发地大了。我以为,工业革命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数千年以来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商品生产成为了一种复制的过程。对此,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有一点马克思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那就是马克思只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却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也同样能够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问题。

  大家知道,原始积累解决了资本问题,工业革命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那么管理呢?毫无疑问,它解决的是生产的效率问题也。遗憾的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的1911年前,这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的了。

  大家知道,科学管理理论,是由被成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首先提出的,其标志性事件,是“流水线”的建立。在没有实行“流水线管理法”之前,一个人一天累死累活也只能杀6头猪;可是,实行了“流水线管理法”后,一个人一天却能杀10头甚至更多头,而且,还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累死累活了。请问,人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是依靠什么提起来的?

  在当时这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只是在冥冥之中人们似乎发现在生产程序中存在着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程序价值罢了。在当时人们为什么就是认识不到在产品的生产程序中存在着价值呢?大家知道,在当时主要有两种经济学思想在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一种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论,另一种则是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投入与产出”理论,体现“量、本、利”关系。

  (2)面对饱和,泰勒无奈

  有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至今也没有搞明白,那就是“泰勒管理”不但帮助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腾飞,也为尔后资本主义经济过剩、产能过剩创造了条件。诚然,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需要特勒,一旦进入了饱和经济,“泰勒管理”就成为了经济过剩、产能过剩的助推器,不但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再有利,而且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为正是“流水线”使生产过剩,经济饱和,并产生“相对亏损”。

  何谓相对亏损?简单地说就是在同等条件、背景下盈利得比过去要少而形成的亏损。假如一套设备日生产应该100个产品,结果由于非设备原因它只能生产80个,那么根据“量本利”关系,产生了20%以上的相对亏损——实际利润降低了20%,当然具有相对亏损的性质了。毫无疑问,泰勒的“流水线”解决不了设备的或者说是“流水线”的满负荷生产问题,因为决定一条生产线能否满负荷生产,取决于市场需求。

  诚然,不能把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怪罪到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上,但是,不能不说,产能过剩与之有关。退一步说,如果没有“流水线”,产能不可能过剩,消费也不会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所以在一些工厂出现了“砸机器”的现象,认为他们的失业责任就在“大机器”上。换言之,如果不是由于工厂使用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大批的工人就不会失业,就业不会那么难。

  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再认同这一观点,但由于“大机器”的使用减少了用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大机器”的使用增加了产量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许有人会说,总不能为了就业、为了降低产能而停止科技进步吧?是,但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解决不了生产过剩亦是一个不争的的事实;如此也就说明了——人类业已进入了饱和经济时代,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它已失去了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