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中央政府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若干年之后,2011年,中国的中小企业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转型”的切肤之痛。对此,我们将2011年称之为“中国中小企业转型元年”。
最先触底的是“钱荒”和“人荒”。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向来以“保守”与“谨慎”著称的央行,今年已经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人民币升值、对冲通胀等强大压力下,上周的7月7日,央行又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已经是年内第三次加息了。一句话,央行越来越“抠”了。
央行“打喷嚏”不要紧,却苦了那些金融危机后正在进行恢复性增长的中小企业们。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马上面临资金链收紧的困境,尤其是众多的低端制造企业和大量的作坊式小企业,倒闭与破产一下子成了迫在眉睫的选择。
其次是“人荒”。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之前的焦点是“用工荒”,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中小企业都要在“招工”上面临诸多困难,无工可招、无工可用、无工可留等怪现象,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较高剩余劳动力的国家每年都会频频上演。但进入2011年之后,现在的焦点早已不是“用工荒”,而是“用人”荒。销售部缺人、采购部缺人、市场部缺人、生产部缺人、研发部缺人……,这些纷纷都亮起“人荒”红灯的部门,已经让CEO们开始焦头烂额了。
总结来看,中小企业目前普遍面临两类成本之痛,一类是看得见的成本之痛,一类是看不见的成本之痛,之所以做这种分类,是要提醒正在艰难转型的中小企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看得见的成本之痛不能掉以轻心,看不见的成本之痛更要防范于未然。
中小企业转型面临的“看得见”的三大成本之痛:
1、资金成本之痛:银行的脸越来越难看了,它那与生俱来的“嫌贫爱富”原则,更是让很多的中小企业将融资的通道转向别处。
尽管自2010年开始有了创业板,但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每年158家(创业板2010年国内上市企业总数量)对于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知道“不接单亏损,接单也亏损”的现实,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心有不甘,争先恐后的去拿订单。而要想拿到订单,垫资生产目前越来越成为行业的“明规则”,如果没有资金,无疑于“无米下锅”。于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地下借贷业务火爆增长,明知高利贷也要冒险用钱,与其说是一种“赌”,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从了”。
2、人工成本之痛:当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的时候,一些中小企业家并不乐观,因为这意味着加薪的步伐和幅度要加快了,在微利甚至是亏损的现实下,加不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加多少,什么时候加,这种博弈从一开始就已经把企业家逼到了底线。
其实,每个企业家都有加薪的动力,因为他知道加薪的背后一定会有员工动力和公司业绩的提升,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这种加薪是在资金压力增大,销售压力增大,订单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的一种“被动加薪”,这就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3、原材料成本之痛:在“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流行的年代,CPI高企已经影响到所有人,而企业不仅会面临员工因生活与消费成本上涨所提出的加薪需求,更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所造成的产品或服务利润摊薄,真是腹背受敌。
而原材料价格上涨都会存在“滞后效应”,往往要在未来的3-6个月才会显现出来,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这就会导致企业在当初购进原材料的时候,基于要赶订单或者产品档期,接受了当初的原材料涨价,但在交货或者终端销售时,才会显现出来。这种滞后往往让很多中小企业疲于应付,最后只能去独自消化原材料成本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