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几何?这是个古今命题。道德本不该以价值几何来计量,然而在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不会单独存在,其相互依存影响维系于冥冥之中,道德与价值也毫不例外地形影相伴。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就已经把道德与财富扯上了关系,并确立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见《大学·十章》)的传统道德价值观。新世纪伊始,江泽民同志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现阶段,胡锦涛同志更进一步将常修为政之德的“八荣八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道德问题不但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伦理范畴,而且赋予了现代模式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客观规律和经济价值标准。
一、 道德沦丧,社会发展的另类成本
对于道德价值的评判,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两手抓”的论述中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国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发展下去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道德沦丧带来社会的成本透支,它不但吞噬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个方面的成果,而且从根本上摧毁中国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将国家和民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纵观世界,无论是政界、商界、学术界,道德将再次成为人的立身之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之源,任何践踏道德的行为最终毫无例外地都付出高昂的代价。在政界,克林顿的绯闻就立即涉及到对总统进行弹劾调查的决议;台湾前领导人陈水偏的所作所为最终身陷囹圄。在商界,商人一旦道德欺诈,最后的归宿就是身败名裂,其苦心经营的商业王朝也随之轰然倒下。曾为世界500强排名第16位、拥有21000员工的美国安然能源公司就是一个例证。在学术界,一旦牵涉到非道德内幕,其应有的意义立即尽失。新世纪之初,香港大学钟庭耀事件的无休止闹剧,导致富商李嘉诚产生撤资念头,可算是历史经典一幕。如果说以往道德败坏的人仍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巨大资源而耀武扬威的话,那么,在可见将来的社会环境中,一旦失去道德威望的人将会成为地地道道的乞丐。
上世纪末的中国,其所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价值失衡和道德沦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当年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社会上的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很多”的占5.3%,“较多”的占14.5%,“不太多”的占48.5%,“几乎没有”的占10.9%,“不知道”的占20.8%。新世纪初的十年,价值失衡和道德沦丧问题继续困扰中国,而腐败则是道德沦丧的直接体现。假如“打酱油”、“俯卧撑”效应仍属于基层特例,那么发展到“躲猫猫”、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已经触及了上层建筑。假如孔雀绿、柠檬黄、苏丹红的使用只是少部分人求取不义之财,社会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大头婴儿奶粉”、三聚氰胺给社会带来之痛已经远远超越了限度。假如文怀沙事件可以理解成为小圈子的涟漪,而周老虎也不过是局部的波动,那么到唐骏“学历门”事件的出现已经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假如上述问题都可以分别归结为各界的内部道德的缺陷,那么“彭宇案”则彻底撕裂了中华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传统精神文化。“彭宇案”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上海闹市救人先找个证人,南京伤病者求助先要做出无关声明,可算是现实版无独有偶的世纪经典!凡此种种都是基于道德问题衍生的社会成本支出。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0亿~12570亿元之间,占中国GDP总量的13%~17%。另有一项震惊世人的数据,就是贪污腐败的高干案件中,高达98%兼有婚外情、腐化史。这说明中国在取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缴付了巨大的道德成本,它所造成的价值失衡将形成长期的社会危害,并导致各个方面的巨大损失。试想,社会资本被一些素质低下甚至道德品质恶劣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集中在手中,且不论资本会不会按照经济和价值规律增值,仅就造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严重泛滥,已经是社会无力支付的代价。当全社会都在不择手段发不义之财,像黑社会那样赚黑钱洗黑钱,当正当劳动不能获得收益,相反非法手段却能大发其财时,道德沦丧也就成为必然的产物,由此而付出的成本任何社会都是无法清算。
对于个人来说,以牺牲道德来获取的利益是暂时的,最终必将以加倍的代价偿还到的成本。对于国家,沉重的道德成本负担,只有步向贫穷和落后。对于社会,由于道德沦丧导致价值失衡的出现,社会因此而被推向无序的深渊。可以看到,道德蕴含着比有形价值更为广义的价值内涵。
二、 道德创新,社会发展的投入产出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敏感时期和关键环节,要么“黄金机遇期”的正效应不断扩大,凸显的矛盾逐渐被健康的发展所消弭;要么“矛盾凸显期”里的矛盾恶性膨胀,颠覆了“黄金机遇期”。正是在这一敏感而关键的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进一步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八荣八耻”的全新道德观,把道德创新摆在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的首要的位置。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唯一选择。
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带来道德观的快速更迭。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德的形成是漫长的,道德的创新也需要时间来磨合。我们面临的处境是,旧的道德难以为继,新的道德仍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由于作为社会活动行为规范标准的新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形成,人们在行为上迷茫是必然的,也更进一步凸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将肩负着旧道德的批判和新道德重塑的双重使命。
道德创新的第一个支点是人性。作为人性的体现,道德的标准首先是不对别人构成危害,不侵害别人的利益,这就是我们高度认同的“公德、公义”。所以,道德创新需要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上解放人性,而不对他人构成损害。旧的道德在很多方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违背了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也限制了人类的进步。试问,人类社会在进入DNA时代的今天,假如仍然抱着“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的陈旧道德观念不放的话;在太空经济年代,如果继续“我们的希望在田野上”的话,人岂非成了丧失进化能力的怪物?人类创造世界并改造世界的潜能十分巨大,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以人为本”也是道德创新的基石。
道德创新的第二个支点是价值。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不但密切了中西方的交往,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而且促进了世界经济大同和全球一体化,这些都强而有力地荡涤着传统的道德观。中国的传统道德再伟大,也不能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形成,人们一直都在致力找寻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然而令人遗憾是至今然仍没有确切的答案。在体现传统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的“义利”关系定位的问题上,由于一直以来就没有跳出自我圈定的“义和利属先”的命题,以致求经济发展者重利,求社会稳重者重义。于是又有了“义利并重”之说,但是这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只不过将问题带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导致争论一直延续至今。这种状况,如果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来衡量,不能不算是道德创新的投资损失。
义利之争,再次证明了道德是没有永恒的标准,而道德创新则是每一个时代的任务。如果说古代的“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是传统道德观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禁锢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但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革命,而且还诱发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创新和变革。目前,我国正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八荣八耻”为规范的道德重塑。虽然,道德重塑需要经历艰难而漫长的征途,也必须支付高昂的道德成本,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的思想得以极大地解放,并进一步激发起改造世界和创造未来的热情和斗志,也从经济上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因此,只要能正确地把握旧道德向新道德嬗变中的盈亏平衡点,就能有效地降低道德成本,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增值和保值。
由于道德创新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和社会烙印,其作用和价值也就在于不断地驱动社会前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道德创新也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它将为社会带来丰厚的投入产出。
三、 道德规范,社会发展的资本积累
道德规范是时代的产物,并伴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经历从无到有、重塑创新,最后形成体系的漫长渐变过程。所以,道德规范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资本积累。
分析道德标准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社会每进入一个新时代,必然孕育着道德重塑的能动,也只有通过道德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工业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带来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裂变,传统的社会资源配置及资本积累方式和格局土崩瓦解,资本性的垄断和逐利衍生,都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打乱了旧的道德秩序,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习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道德规范也将伴随着社会资本积累方式的改变的同时而成为人类价值评判标准,而表现为资本积累的金钱只会是一种点缀而已。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的资本积累方式的变革,推动着道德重塑和规范,而道德规范对社会资本配置起到了净化的作用。因此,道德规范与社会资本实为一对孪生儿。
既然道德规范与社会资本积累过程息息相关,那么,道德规范也应从属于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或者我们暂且把这种关系称之为“道德价值原则”。任何违背道德价值原则的道德重塑和创新,无异于企业在完备的市场机制下抽逃资本,结果将不但要支付成本和付出代价,而且再也无市场立身之地,更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对道德价值原则的认同差距,使得面对道德进步而感到茫然。中国五千多年的道德传统为什么不能根治腐败?为什么不能杜绝假冒伪劣?为什么不能解决脏乱差?为什么不能在公议公理面前忘记“事不关己”?为什么不能唤起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资本流失。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与行的不断深入,只要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以“八荣八耻”为新的道德规范必将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成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进而实现社会发展资本的不断地积累和充实。新的道德规范也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道德规范的本义应该是有利于人的行为,但由于人们对道德本义的曲解,将道德变成了束缚人的行为的东西,造成了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这就是道德价值的客观表现形式。这种道德价值的客观表现形式,不但说明了道德规范是需要维护的,而且不能简单地利用道德标准来维护道德规范。正如市场经济需要有法律来保证其正常运作一样,道德规范也必须通过法制来保障。只有在法制的保障下,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保值增值,才能使得拥有道德规范人们不仅不是人生的障碍,反而是人生的通行证。
我们研究道德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道德价值的规律,利用道德价值规律改造社会,服务于人类,此外,也可以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社会在变革,新的社会秩序呼唤新的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谁能率先认识新的道德规范,谁就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道德成本,成为道德上的受益者,成为人生的无悔者。
社会道德,价值几何?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