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中,熊彼特和明斯基虽然都是自由市场的拥护者,但却都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完全脱离中央银行这只“看得见”的手。他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熊彼特强调实体经济的企业危机,而明斯基则强调华尔街的银行危机。对于经济危机的成因,熊彼特运用动态思维方式思考,认为不稳定性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而衰退是实体经济一种不可避免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发挥着优胜劣汰的作用。而明斯基则延伸发展了熊彼特的观点,指出不稳定性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一次大爆发,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动荡与衰退。而且,“创造性毁灭”不仅作用于实体经济,还不可避免地首先发端于金融领域。由于,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众多经济学人士认为是典型的明斯基式的危机,明斯基及其金融不稳定假说理论因此博得了巨大的声誉。
熊彼特是明斯基的老师,熊彼特是把创新活动作为研究和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石,并借此把各种经济周期变动统一起来的。他认为私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家作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将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破坏了市场均衡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新组合却不是均匀连续分布在时间序列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有时群聚,有时稀疏,从而产生了经济周期。在熊彼特看来,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有意思的是,作为自由市场的支持者,熊彼特却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书中,对经济变化从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进行了观察。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未来,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资本主义能生存下去吗?”令极大多数人意外的是,他的答案是:“我认为它无法生存下去”。尽管他的结论与马克思的预言一致,熊彼特却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被自己的失败毁灭,而是将被自己的诸多成功所毁灭。虽然熊彼特和马克思对于造成资本主义毁灭的原因似乎大相径庭,但如果从哲学角度来思考的话,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因为资本主义的成功和失败在其发展阶段中会不停地交替出现,直到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内,成功和失败周期性地交替出现,意味着成功孕育着失败,失败也促进新的成功,成功和失败这两类看似截然不同的现象可以认为是互为因果的,因此,都可以认为是引起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
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形成的理论之注重点亦会不同,这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在明斯基形成其理论的年代,虽然仅较熊彼特形成理论的年代晚了约30年,但这30年却是西方世界在金融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的30年。期间,不仅各种金融交易市场的规模得到了惊人的扩展,而且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或无形控制,已经到了实体经济必须仰仗金融业的鼻息才能得以发展的地步。尤为重要的是,美国利用其在二战中形成的强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于1944年主导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根据该协议,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和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从此,美元升级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本质上消除了各国货币发行受黄金总量限制的困局,提高了全球的购买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扩大。反过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使美元稳步走向了世界,也使整个世界的货币流通总量日益增长且无法遏制。这就为各种金融创新的问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斯基是在一次和美洲银行的银行家一起举办银行信贷学研讨班上,开始了对金融的研究。通过研讨班,他理解了信贷市场的运行,并将其与银行家的经验相互验证。明斯基是银行家/会计师中的经济学家,与众不同的是,他把银行会计/财务之微观行为与研究投资/消费的宏观经济学联系了起来,从而成为最先看到证券化的好处和风险的人士之一。
在仔细研究了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经济盛衰循环的根本原因后。明斯基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即“处在经济繁荣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斥着金融创新”。明斯基提出了两个最为知名并广为接受的术语:“庞氏骗局”和“明斯基时点”。前者是指一种欺骗性融资,即借新债还旧债。后者则指当大量资产因无人接手而不得不降价出售时,表面稳定的金融市场会突然陷入系统性危机的拐点。
熊彼特和明斯基都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避免。只是前者是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后者则是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转而从金融角度分析考察所得出的判断。对于经济危机的起因,明斯基总结道,“由于金融体系在稳固和脆弱之间摇摆,这一摇摆过程是产生经济周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他将金融过剩称为危机的原动力。尽管对近几十年内一些大的经济危机的本源是否是金融过剩尚存在争议,但危机都从金融领域爆发却已经为87年及以后的历次危机所验证。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的破灭,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都在证明着传统的经济危机形式已经让位给了金融危机。尤其是对2008年的金融海啸,现在大部分经济学家似乎都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按揭贷款的过度泛滥和有问题的资产证券化造成的恶果是酿成危机的根本原因。
然而,尽管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面前,主流经济学家们集体失语,使得明斯基关于金融过剩或金融不稳定理论倍受推崇,世界也因此认识了金融与资本过剩对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但我们却仍难以制定出成功的危机应对之策。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世界已经从全球经济一体化演变成了全球金融一体化这样的环境下,尽管加强金融领域监管的口号被主流经济学家和各国央行叫得震天响,但产生金融过剩的环境却依然存在且无法摆脱。
目前,导致金融过剩的环境至少可从下述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是货币的无限量发行的趋势无法遏制,这实际上是世界级的庞氏骗局。
其次是鼓励消费的方式不断创新,寅吃卯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这实际上是将债务留给了后代,再通过通货膨胀达到债务的贬值。由于实际的负利率的存在,储蓄已成为无收益甚至赔本的投资方式,这进一步刺激了寅吃卯粮行为的泛滥;
资产价格上升和盲目信贷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成为现代经济循环的重要特征。只要政府不强制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破产,整体的流动性总是处在过剩状态。出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投机炒作之风必然在不同领域间快速游转,造成资产价格的巨幅波动。资产价格的变化成为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结果就是造成实体经济中的产能过剩。
五花八门的投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而极大部分的投资都是在玩弄零和游戏,如果说有整体收益的存在,也是通过炒作资产价格而获得的帐面收益。
最为迷惑人的是所谓的金融创新。最近几十年的各种金融发明虽然每一部分看上去都非常精妙,但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骗局,从局部来看,风险可以从个别企业向外转移,但从整体来看,却不可能从整个系统中移除。因此,创新一词,在金融领域实际上已经成了美妙的骗人工具。
或许正因为认识到世界现存的经济制度无法消除上述那些必然导致金融过剩的因素,明斯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周期性爆发的危机,其实是让自由市场掌控资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承认金融危机无法摆脱的前提下,希望依据明斯基理论来避免或预测危机到来的时点,就成为一厢情愿的事。明斯基理论真正能够警示我们的,或许在于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金融业的作用。它既可以在经济周期的发展初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也可以在经济周期的发展末期促成危机的爆发,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崩溃。而政府的监管和调控,对于拉长危机发生的周期,或在危机来临时,尽量将其危害缩小到可控的范围,或许已是政府行为能够达到的最佳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