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史述闻
啤酒,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饮料。啤酒的酿制渊源于何时何地?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谓,古代,有人用麦芽煮粥喝。喝不完便倒掉。那粥在屋外经过了自然的发酵,居然成了芬芳的液体。人们因此受到启发,从而制成了这种液体。据说,这就是啤酒的起源。
就现存于世界上的典章文物资料来看,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时候,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人,曾将酿制啤酒的过程刻在粘土板上献给农耕女神。这一文物至今仍保存在巴黎历史博物馆里。因此可见,啤酒的酿造大概起源于中东,而且迄今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巴比伦王国时代,已经制定了销售啤酒的严格法规。譬如,在著名的汉莫拉比法典中,就有涉及啤酒的法令:“出家人开啤酒店,或到啤酒店喝酒,判处火刑”;“犯人出现在啤酒店,没有通报逮捕,店主判死刑。”
在古埃及,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就有许多关于啤酒的传说,从在一些大的寺院和古代王宫的遗址挖掘出的化缘牌和古币中可以看出,当时建造这些寺院和宫殿的工匠的工钱是以面包和饮料支付的,而饮料就是啤酒。
古罗马人征服中东以后,把酿制啤酒的技术带到了欧洲。到中世纪,啤酒已成为欧洲人的主要饮料。据史籍记载,自14世纪初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喝400升啤酒。一些社会闻人,也与啤酒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莎士比亚的父亲是啤酒检验官;华盛顿总统有一份亲自手书的啤酒秘方;俄国女皇凯瑟琳一世在要发脾气之前,要马上喝英国酿造的啤酒消火;法国理查曼大帝,在日理万机之余,还频频召集酿造啤酒的人到朝廷里,亲自为他们讲授制作啤酒的诀窍。
18世纪时期的德国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他的后继者腓特烈·威廉二世,也对啤酒的发展做过贡献。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个喜欢实践的人,他告诉他的儿孙,要学习酿造优质啤酒所必须的全部知识。后来继承他王位的腓特烈·威廉二世果真按照他的嘱咐,踏踏实实的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1730年8月威廉一世曾派遣他到库尔斯特林要塞,在这里,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内。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都不能没有经济,不能没有好的法律,而且一个国家的幸福毫无疑问地要依靠他的臣民对这一切的了解”。
威廉二世终其毕生都在考虑啤酒,但他的这种“嗜好”,一是着眼于国家的经济收入,二是要让他的士兵永远得到“液体面包”。在他那个时代,啤酒是士兵给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七年战争中,他甚至从英国进口啤酒。他认为,一个英勇的士兵是不能缺少啤酒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啤酒是由家庭主妇用土法酿制的。后来,西德慕尼黑远郊惠恩施泰芬修道院一位名叫克尔比尼亚的传教士发明了采用较大规模的方法酿造啤酒的技术,因此人们称惠恩施泰芬修道院为啤酒的摇篮,并把这些传教士们称为啤酒现代技术的鼻祖。
至于啤酒质量的提高,则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比如荷兰人发明了显微镜,第一件事就是用他从啤酒的沉淀中发现了酵母菌。又如路易·巴斯德证明啤酒变浑浊是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所以他采用加温的方法将微生物杀死。近代冷冻机的发明,又一改过去没有冷冻设备,只能利用冬季的低温酿造啤酒夏季出卖的缺陷,延长了啤酒的酿造期。
这其中,也发生过许多为提高啤酒质量而不择手段地搜集啤酒情报的事情。如,丹麦的啤酒举世闻名,为了掌握丹麦啤酒的技术配方,某国一位啤酒商居然不惮远涉重洋,专程到丹麦去,伺机下手。一天下午,他发现丹麦老板驱车而过时,遂装作突然失足,故意让车轮碾掉了一条大腿。伤愈后,他以一个残废人的身份提出要求,希望到丹麦老板的啤酒厂当一个守门人。就这样,他混入了啤酒厂,一年左右,他把丹麦老板的配方技术学到手后悄然而去。半年以后,就向市场推出一种优质的新牌子啤酒,大发其财。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例。
历史上的啤酒生产的大发展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其时,全世界啤酒生产量不过3000万吨,到了1980年代已增加至1亿吨。在啤酒发展中,美国、西德发展速度最快。前者在120年间使啤酒产量增加了100倍,后者全国每年喝啤酒所花的钱约200马克,每年每人平均喝啤酒150公斤。据说这在当代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们把西德誉为“啤酒之国”。
啤酒在我国是先有啤酒后有啤酒厂。啤酒的来到中国,与各帝国主义的人侵分不开。先是各国帝国主义分子来到我国后,喝不惯我国的白酒,要喝啤酒,当时中国没有啤酒厂,啤酒便开始进口。最早在中国建造的啤酒厂,一个是1900年沙皇俄国在哈尔滨设立的,一个是1903年英德合营创办的(即青岛啤酒厂的前身青岛英德啤酒公司)。自1903年以后到1949年,英、德、美、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建立了啤酒厂。中国人则在北京、烟台、广州等地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啤酒厂。其时,我国啤酒发展缓慢,1949年的年总产量,也不过是7000吨。然而,我国的民族啤酒工业尽管技术设备不及外国啤酒厂商的实力雄厚,但却敢于与之竞争,并与之分庭抗礼。特别是山东烟台啤酒厂(原名醴权啤酒公司),在上海与外商的竞争,更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那是在本世纪30年代,垄断上海啤酒市场的是英国人开办的“友啤啤酒厂”、“怡和啤酒厂”、法国人开办的“国民啤酒厂”,它们每年付出的广告费用,就近40万元,而且对推销者施以小恩小惠,如给卖它们啤酒的人提供佣金等,控制了上海市场,从中国榨取了大量财富。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山东烟台市一批民族资本家集资20万元创办了一间啤酒厂。他们把啤酒运到上海市,决心为发展民族工业,打开上海市场。来到上海后,他们在上海各地大报纸的头版大登广告称:某月某日,烟台啤酒厂供游客免费喝啤酒,只要你来“新世界”,就可以喝整整一天,并赠毛巾一条。广告还说,喝得最多的将荣获冠军,奖大银鼎一座;亚、季军各奖小银鼎一座。这条广告一登出,就引起了市场强烈反响。到了预定之日,静安寺路人山人海,交通为之阻塞。结果,一个一气喝啤酒15瓶的人荣膺冠军,两个各喝12瓶的人获亚、季军。这一天啤酒厂用去24000瓶啤酒,从而使烟台啤酒家喻户晓。
烟台啤酒打开局面之后,又乘胜前进。一个月后,他们在半淞园公园预先藏下本厂啤酒一瓶,登广告声明说,寻到该啤酒者奖啤酒20箱(每箱48支)。这一天又迎来了一番万头攒动的热闹场面。烟台啤酒更加深入人心。
外国人见势不妙,采取猛涨佣金的手段,以高价收买各推销点,试图扭转被动局面。不料烟台厂再次登出广告,把每箱批发价降到12元,推销者可以从中分到3元6角。同时,他们在1万箱啤酒中设奖1万元,方法是把代表1—10元的“中国啤酒”四个字分别印在瓶盖中,然后混进啤酒里,谁要是买啤酒,发现瓶盖有字的,就可以换回相应的钱。这实际上是与消费者分享部分利润。这一天,销路顿时打开了。以后,泰国、新加波、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侨也纷纷来订货,烟台啤酒又跃进了国外市场。这场中外啤酒的竞争战,最终以烟台啤酒打开销路、站稳脚跟而胜利结束。
有趣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啤酒在香港也跟外国啤酒有过类似的竞争,同样也由于讲究竞争策略而取得胜利。青岛啤酒是1954年开始出口的,在当时向香港销售啤酒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青岛啤酒销售量排在最末一位,处于垄断地位的基本上是菲律宾、英国、德国的啤酒。论质量青岛啤酒与它们不相上下,但是,人家在产品装潢和设计上新颖漂亮,都是听式罐装,便于携带和保管。青岛啤酒则是老式瓶装,笨重易碎,不利于存放。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厂针对港澳同胞和东南亚侨胞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希望喝一杯祖国的清泉水及人们害怕水质污染,认为饮泉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在制作产品广告时,突出宣传青岛啤酒是用崂山泉水做的,响亮提出“美不美,家乡水”、“中国人请饮青岛啤酒”的口号。这些口号与香港市民的爱国心理合拍,它勾起了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再加上青岛啤酒的确是“配料上乘,度数适中,够气够味,老少咸宜”,所以到了1959年,它便一跃而为第一位。不但压倒了号称“黄啤酒之父”的比尔森,还压倒了原本占第一位的荷兰三马啤酒。三马啤酒被迫退到第六位以后,三马的经理大吃一惊,他亲自乘飞机到香港来了解情况,终于不得不承认了这一现实。时至今日,青岛啤酒仍盛销不衰,它不仅畅销港澳,还畅销美国和欧洲20个国家,尤其在美国更是供不应求。这两例中国啤酒与外国啤酒竞争的案例说明,传播要讲究别出心裁的方法和策略,宣传尤其要抓住消费者心态。由此也可见早在上一世纪50年代,香港同胞便具有强烈的中华情、爱国心,这是不能不特别强调的。
末了,附带提一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啤酒厂总数已比解放前增加100倍以上,产量增加230倍。这两项数目增加幅度之大,在世界各国是罕见的。
啤酒史述闻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