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原穴
1、概述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2、十二原穴表
阴经
|
阳经
|
||||
经络
|
原穴
|
经络
|
原穴
|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太渊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合谷
|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
|
手少阳三焦经
|
阳池
|
||
手少阴心经
|
神门
|
手太阳小肠经
|
腕骨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太白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冲阳
|
足厥阴肝经
|
太冲
|
足少阳胆经
|
丘墟
|
||
足少阴肾经
|
太溪
|
足太阳膀胱经
|
京骨
|
3、原穴的应用
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4、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十五络穴
1、概述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位于胸胁部。,合称十五络穴。
2、络穴的治疗作用
⑴、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⑵、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⑶、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3、络穴口诀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脾经大包不可忘。
阴经
|
阳经
|
||||
经络
|
络穴
|
经络
|
络穴
|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列缺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偏历
|
手厥阴心包经
|
内关
|
手少阳三焦经
|
外关
|
||
手少阴心经
|
通里
|
手太阳小肠经
|
支正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公孙、大包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丰隆
|
足厥阴肝经
|
蠡沟;
|
足少阳胆经
|
光明
|
||
足少阴肾经
|
大钟
|
足太阳膀胱经
|
飞扬
|
||
任脉
|
|
鸠尾
|
督脉
|
|
长强
|
三、原络配穴:
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阴经
|
阳经
|
||||
经络
|
原穴
|
络穴
|
经络
|
原穴
|
络穴
|
手太阴肺经
|
太渊
|
列缺
|
手阳明大肠经
|
合谷
|
偏历
|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
|
内关
|
手少阳三焦经
|
阳池
|
外关
|
手少阴心经
|
神门
|
通里
|
手太阳小肠经
|
腕骨
|
支正
|
足太阴脾经
|
太白
|
公孙、大包
|
足阳明胃经
|
冲阳
|
丰隆
|
足厥阴肝经
|
太冲
|
蠡沟;
|
足少阳胆经
|
丘墟
|
光明
|
足少阴肾经
|
太溪
|
大钟
|
足太阳膀胱经
|
京骨
|
飞扬
|
任脉
|
|
鸠尾
|
督脉
|
|
长强
|
四、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阴经 |
阳经
|
||||
经络
|
郄穴
|
经络
|
郄穴
|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孔最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温溜
|
手厥阴心包经
|
郄门
|
手少阳三焦经
|
会宗
|
||
手少阴心经
|
阴郄
|
手太阳小肠经
|
养老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地机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梁丘
|
足厥阴肝经
|
中都
|
足少阳胆经
|
外丘
|
||
足少阴肾经
|
水泉
|
足太阳膀胱经
|
金门
|
||
阴维脉
|
|
筑宾
|
阳维脉
|
|
阳交
|
阴跷脉
|
|
交信
|
阳跷脉
|
|
附阳
|
五、十二墓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肝募期门,心巨厥;脾募章门,肺中府;肾募京门,胃中脘;大肠天枢,胆日月;小肠关元,膀中极;三焦石门,包膻中。
阴经 |
阳经
|
||||
经络
|
墓穴
|
经络
|
墓穴
|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中府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天枢
|
手厥阴心包经
|
膻中
|
手少阳三焦经
|
石门
|
||
手少阴心经
|
巨厥
|
手太阳小肠经
|
关元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章门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中脘
|
足厥阴肝经
|
期门
|
足少阳胆经
|
日月
|
||
足少阴肾经
|
京门
|
足太阳膀胱经
|
中极
|
六、俞穴: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阴经
|
阳经
|
||||
经络
|
俞穴
|
经络
|
俞穴
|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肺俞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大肠俞
|
手厥阴心包经
|
心俞
|
手少阳三焦经
|
三焦俞
|
||
手少阴心经
|
厥阴俞
|
手太阳小肠经
|
小肠俞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脾俞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胃俞
|
足厥阴肝经
|
肝俞
|
足少阳胆经
|
胆俞
|
||
足少阴肾经
|
肾俞
|
足太阳膀胱经
|
膀胱俞
|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关。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脉。5、任脉:列缺。6、督脉:后溪。7、冲脉:公孙。8、带脉:足临泣。
经脉 |
八脉交会穴
|
经脉
|
八脉交会穴
|
任脉
|
列缺
|
督脉
|
后溪
|
阴维脉
|
内关
|
阳维脉
|
外关
|
阴跷脉
|
照海
|
阳跷脉
|
申脉
|
冲脉
|
公孙
|
带脉
|
足临泣
|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总表
经络 |
十二原穴
|
十五络穴
|
十六郄穴
|
十二募穴
|
十二俞穴
|
八脉交会穴
|
手太阴肺经
|
太渊
|
列缺
|
孔最
|
中府
|
肺俞
|
|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
|
内关
|
郄门
|
膻中
|
心俞
|
|
手少阴心经
|
神门
|
通里
|
阴郄
|
巨厥
|
厥阴俞
|
|
手阳明大肠经
|
合谷
|
偏历
|
温溜
|
天枢
|
大肠俞
|
|
手少阳三焦经
|
阳池
|
外关
|
会宗
|
石门
|
三焦俞
|
|
手太阳小肠经
|
腕骨
|
支正
|
养老
|
关元
|
小肠俞
|
|
足太阴脾经
|
太白
|
公孙、大包
|
地机
|
章门
|
脾俞
|
|
足厥阴肝经
|
太冲
|
蠡沟
|
中都
|
期门
|
肝俞
|
|
足少阴肾经
|
太溪
|
大钟
|
水泉
|
京门
|
肾俞
|
|
足阳明胃经
|
冲阳
|
丰隆
|
梁丘
|
中脘
|
胃俞
|
|
足少阳胆经
|
丘墟
|
光明
|
外丘
|
日月
|
胆俞
|
|
足太阳膀胱经
|
京骨
|
飞扬
|
金门
|
中极
|
膀胱俞
|
|
|
|
|
|
|
|
|
任脉
|
|
鸠尾
|
|
|
|
列缺
|
阴维脉
|
|
|
筑宾
|
|
|
内关
|
阴跷脉
|
|
|
交信
|
|
|
照海
|
冲脉
|
|
|
|
|
|
公孙
|
|
|
|
|
|
|
|
督脉
|
|
长强
|
|
|
|
后溪
|
阳维脉
|
|
|
阳交
|
|
|
外关
|
阳跷脉
|
|
|
附阳
|
|
|
申脉
|
带脉
|
|
|
|
|
|
足临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