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要迷信考试
今天人民日报有一篇报道:《国外有没有母语考级?》这是针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宣布,将从今年10月开始推行“汉语能力测试”所引发的争议,由记者对英国、日本和巴西等国的语言能力测试情况的探访。这篇报道很有意思,值得一读。其中说到:“英国有考试但没有考级,注重学习英语文学”、“巴西重视母语纯洁规范,并无专门考级制度”、“日本日语测试分为七级,考级非官方不营利”,这正应了《地道战》的句台词:“各村的地道,有各的高招。”什么是高招?高招就是特殊性,都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提出的方针办法。无论哪个国家有没有考试、考级,但是住重点都不会是在一个“考”字上。
为什么要考?就是要测试人们对母语的把握程度,仅此而已。至于真正的把握水平还在于现实的交流中。因为语言就是用于交流,交流之外就不应该有其他的功能。
考试是一种测试的手段,而且是最粗糙、最简单的测试手段,也并不是唯一的测试方式。测试是一种评价,仅靠考试去评价是懒人的做法。我这样作宾不是一概否定考试,但是要把握的问题考试不能喧宾夺主。英国人强调的是文学层面,巴西重视母语纯洁规范,日本考级非官方不营利。如果因为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问题,那么通过考试是不是就能纠正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考试是做不到的。
现在中国的考试特别多,定级也随处可见,人们质疑考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走出考试,在考试背后,在定级背后都是利益链,如果考试陷入这种境地,那么考试就会走向反面。
日本考级非官方不营利,中国的汉语能力测试能盈利吗?能不收费吗?不盈利,不收费那么国家就要投入,中国教育经费如此紧张,有这个投入不如扎扎实实做些基础工作。而实际上只要收费,就会有盈利,利益链就不能逃脱干系,国内的考试都是这个德行。
“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国情,并不是应为缺少考试。
我先说语委会的工作,这些年中西文混用,媒体中比比皆是,语委会有过一次明确规范的表述吗?没有,语委会不干正经事,而推行考试行得通吗?
教育部也是一样,教育部应该细细数一下自己在主管国内多少考试?其中包括各级教育机关主管的考试。如果教育就剩下考试,那么这个教育还有希望吗?
笔者从来就没有反对过高考,而我一贯主张教育也绝不能用考试解决问题。故此我劝教育专家们,不要过于看重考试,搞不好会把问题搞颠倒,断送教育的大好形势。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