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集到“中国图书馆学的启蒙 中国图书馆学的启蒙
中国图书馆学的第一次启蒙
新图书馆运动(1917~1936)的影响之一
(1)初步建立了一个近代图书馆体系。在“新图书馆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图书馆品种齐全,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虽然分布很不平衡,但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图书馆网络系统。
(2)实现了图书馆读者对象普遍化。“新图书馆运动”以教育救国“为其思想基础,要求图书馆向普通民众开放,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是特殊群体,而是包括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年龄的广大读者。
(3)促使图书馆藏书渐趋合理化。“新图书馆运动”强调图书馆的藏书以适合读者的需求为宗旨,受其影响,我国传统的厚古薄今、存中排外的藏书思想逐步改变,出现了古今并存、中西并重的局面。
(4)促进了图书馆管理科学化。“新图书馆运动”极力宣传欧美先进的图书馆技术和方法,由此,卡片目录、开架制、馆际互借以及新式分类法逐渐为我国图书馆界所接受,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图书馆的业务水平。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
新图书馆运动(1917~1936)的影响之二
1,图书馆学教育
1920 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改名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2,图书馆协会
1924各地成立图书馆协会
1925中华图书馆协会
3,图书馆刊物
馆办刊物
图书馆协会刊物
文华图专季刊
代表人物:南杜北刘
杜定友
1925年出版《图书馆通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拈人才,书籍、财力和时势四个方面。
1926 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文中指出,图书馆学与其它专门学一样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原理,第二是应用,而应用是根据于原理而来的。图书馆学若是只有目录分类方法、书籍排列方法那种机械的事——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图书馆只有干这些事——那么当然不值得研究;只能称为技艺,不能称为科学。但图 书馆学所以能成为科学,是因为图书馆现在已成为一种活的教育机关。
1927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明确提出图书馆有积极保存、科学处理和活用益人等功能,并创造性地将图书馆的发展划分为保 守、被动、自动三个时期;1928年,杜定友在“研究图书馆学的心得”一文中认为,图书馆就如同人的大脑,其功用“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实际上就是社 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图书馆学则是专门研究人类学向记载的产生、保存与应用的”,
1932年,杜定友发表 “图书馆管理方法新观点”一文,指出图书馆事业的理论基础可称为“三位一体”,三位者,一为“书”(包括图书等一切文化记载),二为“人”(即阅览者), 三为“法”(包括图书馆的设备、管理方法、管理人才等),这就是著名的“三要素说”。
1935年《杜氏图书分类法》
刘国钧
1921 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
1923 美国公共图书馆之精神
1929《中文图书编目条例》
1929《中国图书分类法》
1934《图书馆学要旨》(1934)
图书馆启蒙运动:观念的变革
形成中的科学
1,科学分类的引入
沈祖荣《仿杜威书目分类法》
杜定友《世界图书馆分类法》
刘国钧《中国图书分类法》
2,科学的管理
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
3,科学理论的构建
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
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
图书馆启蒙运动:观念的变革一
进步的理念
1,李小缘:既有法律根据,图书馆从而基始。
2,刘国钧:自动化、社会化、平民化。
3,杜定友:今之图书馆,则为公共之机关,为市民之产物。
图书馆启蒙运动:观念的变革二
追求本土化
1925年6月,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演讲,明确地提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
图书馆季刊:中国以文字有特色故,以学术发展之方向有特殊情形故,书籍之种类及编庋方法皆不能悉与他国同……能应用公共之原则,斟酌损益,求美求便,成一“中国图书馆学”之系统,使全体图书馆学之价值缘而增重。
图书馆启蒙运动:观念的变革三
本质的追问
刘国钧:图书馆是“为研究教育或社会学所不可忽视之制度”、“为社会所不可缺之制度”。
杜定友:书人法三要素说。
刘国钧: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
四 中国图书馆学的第二次启蒙
社会背景:
经济增长
政治进步
文化发展
政府主导: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
各地立法条例
行业努力:
武汉宣言
图书馆服务宣言
志愿者行动
1 观念的变革
02年 图书馆权利
04年 图书馆精神
05年 21世纪图书馆运动
06年 公共图书馆免费
07年 核心价值
08年 服务宣言、普遍均等惠及全民
2 显见的变化
价值模糊到普世价值
理念到理论
理论与实践互动
职业群体的热情高涨
图书馆公共知识分子
书斋到群众
3 启蒙的延续
自由价值:
信息自由
图书馆自由
平等价值:
普遍均等惠及全民
弱势群体的援助
民主价值:
社会保障
制度图书馆学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信息公平:
数字鸿沟
共享工程
五 反思启蒙
与国外图书馆学思想的比较:相对落后的启蒙
后现代主义:一种新的视角——理性的霸权、话语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