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顶“桂冠”别随意戴


  当能源成为世界“工业血液”之后,有关能源消费的话题一直是经济界的焦点。而谁是当今能源消费第一的“桂冠”却有人总是想给中国加冕。继去年国际能源署(IEA)宣布中国在2009年一举超越美国,跃居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之后,前不久,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再度宣称中国于2011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

  诚然,从现实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确实不少。国家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1.98亿吨,同比增长10.3%;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91亿吨,增长8.5%,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了美国53.5%的水平。其中,国内进口原油1.07亿吨,同比增长11.3%。工信部同时表示,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增速超过了GDP增速,能源消费增速过快,给能源生产和节能减排都带来巨大压力。

  中国能源消费大是现实,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 “产业分工”后的新格局使然。但是,那些国际机构之所以着急地给中国戴上中国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的“桂冠”,其背后却不排除另有深意。

  其一,在“送”给中国这顶“桂冠”的同时,也将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罪名”强加给了我们。其二,是明显要让中国顶戴全球气候变暖的“替罪羊”,从而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其三,是通过能源金融更“名正言顺”地让中国替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买单。

  众所周知,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与能源金融的“炒作”密不可分,其中,所谓“中国需求”历来都是国际炒家们的“挡箭牌”。因此,着急地给中国戴上能源消费第一“桂冠”的同时,掩盖的其实是国际金融大鳄的“黑手”。目前,中国的能源,尤其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而国际炒家们利用能源金融和不断发生的地缘政治风波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给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压力的同时,也“输入”了通胀。

  此外,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从历史能源消费和人均能源消费的角度看,中国能源消费水平依然偏低。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数据测算,1965年至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累计为357.7亿吨油当量,仅相当于同期美国消费量的40.1%。如果算上1965年之前的一百多年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所消耗的大量能源的话,从历史角度来看,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更是远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而从各国能源消费量和各国人口数据测算,201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77吨油当量,而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45吨油当量。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中国的4.2倍,加拿大是中国的5.3倍,其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大多是中国的2倍以上。

  国际机构急于给中国戴上“桂冠”的另一个用意,是给我们施加更大的压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让中国承担更多的与我们的责任不符的义务,并以此作为谈判的底牌而逼迫和挤压中国。

  因此,对于国际机构急于给中国戴上能源消费第一的“桂冠”时,我们要明白其背后的用心,否则,轻易接受这顶“桂冠”并随意戴在头上,无疑是戴上一个“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