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孵化器、创业中心……这些词汇在青岛人眼中并不陌生。而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对于很多人而言,就像一个刚刚掀开红盖头的新娘,被寄予了无限的美好和期待。
这个筹备两年之久的工研院,在青岛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的背景下正逐步走向前台。2009年,工研院完成前期调研与有关机构运作;2010年6月,工研院进行机构注册,在软件园正式挂牌运营;2011年1月,我市将高新区企业加速器园区划拨为工研院发展园区;2011年6月,工研院正式接手科技企业加速器,落户高新区;与此同时,青岛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唯美德科公司等相继入驻……一个集聚高科技企业、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之园”正呼之欲出,魅力初现。
时不我待?
青岛工研院成立恰逢其时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青岛的科研实力已经走到了全国城市的前列,为何还要建工研院?怎么建?这个“创新之园”在未来将如何发挥创新资源载体功能,实现青岛自主创新能力的新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上周来到位于青岛市软件园的“青岛市工研院筹建处”进行了探访。在工研院的一期启动阶段,这里完成了最初的蓝图描绘。“成立工研院,事实上青岛在几年前就有这个想法。”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于升峰坦言,“2009年,考察人员到台湾工研院以及广东、陕西、江苏、浙江等地的工研院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工研院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效果明显,青岛也需要这样一个抓手。”
这一想法在去年很快变得“清晰明朗”。2010年,青岛市获批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青岛新一轮发展竞争的核心和焦点。
站在一个新起点上,青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刻不容缓,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创新引擎”,而组建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恰逢其时。
工研院牵头筹建单位市科技局引进协调处处长刘建新表示,青岛工研院是青岛市政府投资打造的一个自主创新平台,意在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实现官、产、学、研、资的紧密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产业的向上提升。
补齐短板?
青岛工研院剑指中试薄弱环节
事实上,在2009年筹建之初,记者就进行过采访和了解,对“工研院”的熟知也是从那时开始。
工研院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输送人才、培育新兴产业方面作用巨大。被称为“总经理制造机”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为数以万计的企业提供技术支 ,看上去是持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然而联华电子、台积电这些行业巨人正是从这里“起锚远航”。
此后,国内部分先进城市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先后建立了工研院。嘉兴市于2004年组建了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2005年底,陕西省依托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及军工集团等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昆山、宁波、上海、黑龙江等省市也纷纷效仿。
一直以来,我市和很多城市一样,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缺乏功能完备的中试平台和畅通的产业放大渠道,无法吸引市内外各类技术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同时,我市产业规模虽大,但新兴高端产业比例偏低。为了补齐这一发展"短板",我市决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工研院这个平台,解决产业和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技术需求,开展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业内人士指出,工业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核心的、关键的和共性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攻克这些技术,一般的企业往往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壁垒,很难独自完成。这就需要政府介入,通过建立工业技术公用创新研发平台来完成,组建工研院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式。
酝酿出炉
青岛工研院最终花落高新区
经过大量前期的工作,一个符合我市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迫切需求的高水平产业研发机构已“酝酿出炉”。2010年6月,该机构在青岛软件园正式挂牌,命名为“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
为了加快工研院建设,2011年1月4日,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对工研院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以及选址等进行了明确。在这次会议上,青岛工研院的发展园区有了“着落”:决定将位于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划拨至工研院作为其发展园区。2011年6月,青岛工研院完成科技企业加速器交接手续,正式落户高新区。院园区占地86亩,建筑面积6.2万多平方米,转让费近2.6亿元,计划建成一个规划明确、设施完善的先进工业技术园区。“高新区本身就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人才聚集的地方,工研院启动后也将建立若干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量高科技元素汇聚于此,工研院落户高新区堪称完美。”于升峰表示。
对于这一点,记者随后采访的一家企业青岛唯美德科董事潘总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当时入驻也是考虑到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工研院建成后,将吸引整合更多的高科技资源,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完备,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好事,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公司本身就在高新区,入驻到"区中之园",我觉得这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潘总说。
筑巢引凤
青岛工研院催动创新项目来此栖居
记者了解到,根据我市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工研院近期重点服务光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领域。针对这些领域,工研院将功能定位确定在七大方面:提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兴产业育成发展,产业人才培育衍送,公共服务支撑保障,科技资本运作扩张,科技要素集中集聚。
在这一定位下,工研院正吸引着大批企业与创新项目来此栖居。青岛工研院筹备组副组长崔中庆告诉记者,青岛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青岛唯美德科公司作为首批签订项目和企业已经入驻工研院,其他工程技术中心与高科技企业的引进也在紧锣密鼓当中。
目前,“青岛药物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项目和杨金科技、中科天为高科技企业已与工研院进行了接洽,有意入驻园区。
于升峰表示,按照总体规划,青岛工研院将建立若干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项目公司,将产业价值链上的创新元素进行集聚。他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其项目应距离产业化较近,技术先进性与产业先进性相结合,孵化的成果更加贴近市场。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出的一些好成果、好项目,则可以通过项目公司来进行转移转化。”
积极探索
青岛工研院立足本土着眼未来
在问到青岛工研院未来的发展模式时,于升峰坦言,国内各地的工研院大都借鉴台湾工研院,但是模式不尽相同,青岛也是一样。“这其中有地域的关系,更多的原因还是希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目前还在探索之中。”他说。
查阅国内几家工研院的情况不难发现,这些院所大都背靠政府,面向企业,实行自主化运作,机制较为灵活例如,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依托的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属于政府与学校联合,政府给予高校政策和扶持资金来运作;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依托的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增添了若干个军工企业,专门从事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等。
记者从一份“关于组建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有关情况的报告”上看到青岛工研院未来的发展模式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青岛市政府,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组成。工研院自身机构由“四个部门一个公司”组成包括综合部、资产财务部、技术研发部和技术服务部,另外一个公司是投资管理公司。同时,为了给工研院发展提供信息及智力支持,工研院还将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决策工研院的发展战略、发展领域、项目筛选和资金管理等。
记者从日前出台的“十二五”科技规划中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到“十二五”末,青岛工研院计划合作共建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项目孵化。 中心(公司),从事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开发人员达到500人左右。
宏图已经展开,任重而道远。随着青岛市科技产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假以时日,青岛工研院,这一智慧、人才、技术的集聚地,将成为支撑青岛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地。——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