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不但高于GDP增速,而且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在GDP高速增长和通货膨胀高企的双重合力下,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继续高位运行。财政部昨天(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回落到了1万亿元以下,规模增速双双下降,但其中个人所得税505亿8千4百万元,同比增长36%,达到了几个月以来的最高增幅。同时,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其他项目相比,7月份个人所得税的增速是最快的。
小时候念书时,书本上说旧社会的苛捐杂税太多、民不聊生,体会不深!现在才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过快,民众生活广受负面影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反而因此得利。在通胀背景下,政府愈富民生愈艰,政府与民争利已成为客观的事实。
中国政府在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更加认识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性,积极提倡发展消费型社会。但是,在当今财政收入、个税收入不断膨胀的同时,公民个人的家庭收入由于通胀等因素影响,却在不断减少,这何谈扩大消费,经济转型呢?
财政收入猛增让我们看到的是:相比民众利益,政府财政才是GDP持续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收入增幅远在普通民众之上。财政收入增长不仅把GDP落下很远,更把国民收入丢在了望尘莫及之位。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上,政府排第一,普通民众排倒数第一。虽然税收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财政钱袋日渐鼓胀并不必然导致民生福利日渐丰厚;相反,过度藏富于政府,却可能意味着纳税人购买同等水平公共服务所需支付的价格越高。
对于持续增长的财政和个税收入,有关人士会说,时下我国政府的收入并不宽裕(真的缺钱吗?哪为何把钱都借给了美国,为美国人民服务,却不肯供国内民众享福呢?),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政府为了提供公共品有必要保有一定的财政资源,这一点无容置疑。但根本问题在于,政府并不富裕,普通民众更不富裕,政府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民众同样如此;在支出有欠透明的情况下,政府如何让公众相信,增幅如此之大的财政收入确乎都被有效地运用到了增加社群福祉的目的上,并且实质性地推动了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和经济转型进程。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税收讲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就从当前我国财政、税收支出来看,收入是“取之于民”,但支出则没有“用之于民”,虽然近几年用在老百姓上、用于民生工程的财政多了,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我国的绝大部分财政收入是被各级政府和官员自身耗费掉、浪费掉,甚至是贪污进自己的口袋,仅三公消费一项差不多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成以上。而最新的消息是,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央单位公务接待一年花费超过14亿,而尚未完全公开的地方公务接待费用则无从计算,这成为“三公消费”泛滥的一面镜子。
经济不断增长,政府收入不断增加,当政府收入超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之需时,剩余的钱就会被胡乱花掉,或中饱私囊,或铺张浪费。反过来,由于政府收入规模不受限制,政府总是倾向于更多地收钱,然后更多地花钱,形成恶性循环。只要这一问题得不到清晰的解释,那么势必是财政收入越增加,民众的质疑和谩骂之声就会越高涨。
再者来说,当前我国的高速增长的财政和税收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掠夺人民的土地财富实现的,实际上就是依靠掠夺人民财富而富裕,在目前全国土地财政已超过万亿元。尤其在两税制下,当前我国地方财政中,土地财政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已经超过预算收入,而且不管是土地财政的比例,还是土地财政总额都在快速增长。这不仅不利于人民财富的增长,而且极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同时进一步推动房价高速增长。
俗话说,民富才是真富,国富绝非真富,国家财政、税收收入连年增长,对于老百姓来说绝非好消息。即使当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财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国家集中,但是财政、税收过快、过高增长,过度向政府及既得利益集团集中,肯定是我们的政策出现了问题。
经济增长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民富国强的手段。“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在已经是动真格的时候到了。2011年就要快结束了,“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就要结束了,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的目标到底有何进展呢?我想全国人民都是有目共睹的。财政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中国政府必须要顺应当今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适时的调整经济和税收政策才是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负责的一种表现。
从当前看,中国政府与其花大力气控制通胀,还不如让利于民,推动结构性减税,这不仅是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也对稳定物价水平,抑制通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长远看,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结构性减税也是应有之义。这也符合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逻辑。
居民收入跑不过个税,让利于民才是关键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