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社交:精神紊乱与移情


  一些家长在思考Facebook是否会危及我们的社交能力。现在,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提出相同的问题。

  拉里·罗森(Larry Rosen)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多明尼格斯山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的一位心理学研究员,也是几部技术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echnology)书籍的作者。他同其他几位研究人员一起正试图量化Facebook给不同年龄用户带来的心理效应,特别是其对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影响。

  罗森已收集到一些早期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使用Facebook可能与自恋行为、酒精依赖及其他心理紊乱有关。不过,他也发现有证据显示使用Facebook可能与虚拟移情(virtual empathy)增强有关。虚拟移情指人们顾及相距很远的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罗森进行了一项调查来测定一个Facebook用户(自我报告)的使用程度(如多长时间会去看一次跟帖留言、去贴出照片等)以及心理状态。他在调查中使用了经典心理学问卷,并对Facebook用户的帖子作出分析。

  美国心理学协会年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于本周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在会上,罗森发表了题为“打我一下:孩子与社交网络(Poke Me: Kids and Social Networking)”的演讲,并发布了几个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他的演讲除围绕上述主题,另外涉及到的“社交媒体与技术(social media and technology)”也是本届年会的主要议题之一。这吸引了与会的全球顶尖研究人员参与讨论。

  互联网对我们内心的影响如何,这是一场更为广泛的争论,罗森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些观察家认为微博帖子、社交网络更新以及其他类型的“数字(bite-sized)”表达和交流会使我们的思考不断变得肤浅;不过,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我们的大脑只是在以新的方式利用这些技术,那些因颠覆性新技术而起的担忧是正常的。

  罗森的研究专注于技术对于各年龄段孩子的影响差异。“技术会影响生活,因此所有的技术都需要接受评估。”他说道。他说,成年人能够判断并放弃各种技术——他举了人们拒绝Google+邀请的例子——可是孩子们缺乏自控能力及相应经验。罗森认为,孩子们对技术的领悟力远胜过他们的父母,不过,他们在接受新技术时也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

  泽伊内普·图菲克希(Zeynep Tufekci)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的社会学助理教授,其专业方向为技术的社会影响。她认为家长对社交网络对产生孩子影响的担忧可能过头了。“虽然技术环境的改变是真实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现在的年轻人在感兴趣的东西上跟其前辈相差不大,他们又不是那些与地球生物不同的外星人。”她说道。

  鉴于此,罗森意识到,他的研究只是揭示了使用Facebook与某些行为之间的联系,而非因果关系,例如Facebook是否促进了用户的自恋倾向,或者是凑巧吸引了有自恋情结的用户,这些尚不清楚。

  在美国心理学协会年会上,临床心理作家和作家伊丽莎白·卡尔(Elizabeth Carll)发表了关于网络欺凌和骚扰的演讲。她的研究是基于其临床实践经验提出的。她认为网络欺凌会比面对面冲突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她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根本不可能避开。“网络跟踪是7天24小时不间断的。”她说,“全世界都能马上知道你的事。如果你男朋友有你的一张私密照片,那他能发给任何人。”

  一些心理学家对当今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持怀疑态度。莱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约翰·舒乐(John Suler)说:“现在人们对技术和社交媒体的着迷,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慢慢地,随着对技术的狂热开始消退,我们会认识到线上和线下活动平衡就像生活中的平衡一样重要。”

  布里奇沃特学院(Bridgewater College)传播系助理教授米歇尔·斯特拉诺(Michele Strano),认为,Facebook可能只是加强了人们原有的行为。“我们与许多用Facebook的朋友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她说,“因此,我们的线上和线下身份有某些一贯的联系。”

  图菲克希认为,从根本上讲,今天孩子们的需求与以前孩子们的没有什么不同,不管他们用没用过Facebook:“都想获得同龄人的接纳;经常喜欢挑战并了解各自的底线;在面对成长中的压力和奖赏时,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