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短线反弹有望延续


  一、急跌之后,反弹有望延续

  上周,股指大幅震荡。周一,在标普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之后,市场在隔夜欧美市场大跌的带动下,大幅下挫;周二大幅低开,一度创下10年7月2日以来的2437的最低点,随后展开反弹;后半周,股指有所企稳。周K线上留下一个长长下引线的十字星。

  在市场急跌后,短线反弹有望延续。

  其一,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放大放松预期。央行在最新公布的《2011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提到的首要任务,通胀(CPI)虽然在7月份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但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及猪肉价格的趋稳回落,CPI应该是强弩之末,料将逐步回落。第二点,与上期相比提出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同时强调了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问题。那么,现在处于的环境是通胀在上,但可能逐步回落,外围经济不稳,国内经济减速,货币政策由紧缩持续回归稳健。按此次加息周期的惯例,8月10日前后是加息的时间窗口,央行并没有动作,这可能会被市场放大解读,增加放松的预期。

  其二,资金面有所宽松。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一年期央票20亿元,3个月期央票70亿元,并进行830亿元28天期、300亿元91天期正回购操作,扣除本周到期资金1920亿元,上周央行向市场净投放资金700亿元,较上周增加不少。至此央行已连续四周实现净投放资金1650亿元,银行间资金紧张形势大为改观。短期资金面的宽松,对市场起到正面作用。

  其三,机构投资者仓位较低,增加市场的弹性。从我们数量小组测量的数据来看,上周基金整体仓位上,偏股型基金仓位持续下降,从前一周的71.19%下降到68.48%,低于近一年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行业配置上,继续向防御型行业倾斜,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和商业贸易占比高,采掘、建筑建材和房地产配置比例偏低,续增仓医药生物,食品饮料、餐饮旅游、商业贸易、农林牧渔仓位等。一些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大跌后,也开始建仓,如社保基金。

  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风险点,如美欧市场如何走,仍将会对A股情绪产生较大影响;大跌后成交量持续放大,短期抄底资金在反弹中可能减仓,这了将对反弹形成一定制约。

  二、偏股型基金的选择

  在偏股型基金的选择上我们现阶段仍注重风格的平衡。首先,在经济向下的背景下,“稳定增长+低估值”是比较好的组合,对应的,在基金的选择上,我们看重基金经理在“白马”股上的选择能力;其次,今年以来中小盘个股下跌较多,而在近期的反弹中,这些个股存在超额收益,这会在形成正反馈效应,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认为投资成长股的基金也会有表现机会。

  三、债券型、封闭式、QDII基金的选择

  上周资金面有所缓解。上周末SHIBOR相比前一周,1天期限下行2.43300个基点,至2.7942%,7天上行7.2500个基点,至3.0825%;30天期限品种别下行6.0200个基点,至4.9845%。债券市场上,国债上涨,而企业债仍处于调整当中。中债国债全价指数,一周上涨0.57%;中债企业债全价指数,下跌0.05%。上周,公开市场到期量1920亿元,回笼1220亿元,净投放700亿元,下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890亿元,维持在近期高位。资金面缓解,加上避险需求的增加,使得利率产品回暖,同时,我们也看到信用产品表现仍较低迷,近期利率产品的回暖对于信用市场的情绪改善有正面作用,不过供需状况以及企业信用风险加大仍是制约信用债的两大因素。我们也注意到近期新股表现较好。短期来看,操作上实行“打新+国债”的债券型基金或表现较好。

  上周,25只传统封闭式基金净值平均上涨0.58%,价格平均上涨0.71%,整体折价率为9.92%,比前一周略有下降。从上周末的数据来看,25只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平均到期时间是3.37年,折价率提供的静态年化回报率为3.56%。我们仍然认为,封闭式基金整体缺乏吸引力。

  上周五,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25.71点,收于11,269.02点,涨幅1.1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5.30点,收于2507.98点,涨幅0.61%;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6.17点,收于1178.81点,涨幅0.53%。周五的上涨主要得益于美国零售业数据的利好以及欧洲股市上涨的推动。总体看来,本周海外市场出现的剧烈的波动,接下来振幅有望逐渐收窄。未来市场仍不乐观,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报告显示,8月指数的初值创下了30多年以来新低,这主要与消费者担心经济复苏陷入停滞和对政府政策感到极度失望有关。在QDII的投资策略上,还是要在权益类、固定收益类和商品类之间保持大类资产配置的均衡,在权益类QDII配置中,可适当多关注新兴市场的QDII,同时兼顾均衡性。

  一、基础市场

  上周,沪深两市双双收跌。截止收盘上证综指收于2593.17点,跌33.25点。跌幅为1.27%;深成指收于11651.29点,跌50.47点,跌幅为0.43%。大盘股强于小盘股。中证100下跌0.78%,中证500下跌1.17%。23个申万一级行业7个行业上涨,其中,食品饮料、房地产、商业贸易表现居前,分别为4.71%、1.20%、1.15%,黑色金属、采掘、信息设备表现居后,分别为-2.79%、-3.16%、-3.57%。

  上周,中信标普全债指数上涨0.25个百分点。

  上周,欧美主要市场普遍下跌,其中,道指下跌1.53%。标普500下跌1.72%;道琼斯欧洲50下跌1.42%。亚太主要市场普遍下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6.33%,印度孟买下跌2.69%。

上周各类指数表现

指数名称

收盘指数

涨跌幅(%)

上证综合指数

2593.17

-1.27

沪深300

2875.37

-0.76

深证成份指数

11651.29

-0.43

上证基金指数

4256.04

-0.29

深证基金指数

5453.68

0.47

中证100

2616.39

-0.78

中证500

4505.89

-1.17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11269.02

-1.53

标准普尔500指数

1178.81

-1.72

道琼斯欧洲50

2248.38

-1.42

法国巴黎CAC40指数

3213.88

-1.97

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

5320.03

1.39

俄罗斯RTS指数

1594.68

-11.35

东京日经225指数

8963.72

-3.61

恒生指数

19620.01

-6.33

韩国综合指数

1793.31

-7.74

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

16839.63

-2.69

中信标普全债指数

1259.84

0.25

中债国债全价指数

113.67

0.57

中债企业债全价指数

94.37

-0.05

  二、基金市场

  上周,指数型基金跌幅较大,为-3.44%,表现最好的是封闭式基金,上涨0.95%,其次是混合型与股票型,上涨0.89%和0.78%,债券型基金上涨0.59%。海外市场普遍下跌,QDII下跌了3.44%。

  上周,股票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广发聚瑞涨3.81%,金元比联消费涨3.60%,汇丰晋信低碳先锋涨3.52%,混合型中涨幅最好的是天弘精选涨4.35%。QDII中诺安全球黄金继续领先,上涨4.69%。上周指数型中前三的是国投瑞银中证下游涨1.16%,招商上证消费80ETF联接涨1.05%,招商上证消费80ETF涨1.04%。

  焦点点评

  一、7月份CPI同比涨6.5%创37个月新高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超出市场预期,此前预计可能有所回落。分类来看,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全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3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3.2个百分点。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在6月高位的基础上仍然有所上升,通胀形势严峻。

  点评:7月CPI虽然创新高,但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及猪肉价格的趋稳回落,CPI应该是强弩之末,料将逐步回落。目前未必是今年的高点,市场期待的拐点或将推迟出现。在国际大环境利空的背景下,CPI创出新高将使国内市场承受双重压力。近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的有所上升,反映出对加息的预期,但考虑到近期国外金融市场动荡较大,加息或延后。

  二、美联储宣布超低利率将维持至2013年中

  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一天的会议后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邦基金利率不变。FOMC在声明中未暗示将启动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QE3),而超低利率政策将维持到2013年中。美联储声明对低利率政策维持水平给出明确的指示,这是2008年年底以来首次清晰指引。

  点评:FOMC的声明对稳定市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对QE3而言,沟通政策实施成本比较低,可以通过在确定的时间内保持资产负债规模来增强市场信心,但缺点是存在信用风险,在本身市场预期不会加息的情况下,这种政策的有效性不强。

  三、央行: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物价形势仍不乐观。下一阶段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点评: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逐步显现,当前总需求总体较为稳定,货币信贷增速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保持回落态势,货币条件向常态回归,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相对平稳,有利于价格稳定的因素增多。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逐步替代存准率,成为央行管理和调节流动性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