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者的反思
上周末,读了伯南克的几份证词和报告,很受启发,他提出要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以避免再次发生“次贷危机”这样的经济金融惨剧。
根据美联储官员的估计,到2009年3月(接近谷底时期的数字),美国投资者因为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暴跌所遭受的损失达到11万亿美元(注意,美国人的全部(各类)资产大约为60万亿美元),一场危机蒸发掉大约20%,已经算是比较温和的了。联系到美国9.6%的失业率以及1.8万亿的财政赤字。我们发现,美国又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经济金融灾难。
伯南克写道:互相关联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波,导致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压力,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使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贷受阻;这场危机肆虐美国和全球各国,导致生产和贸易急剧下降,并使数以百万计的雇员失去工作机会。
美国经济金融化、自由化、虚拟化、泡沫化。这是一个已经非常明显的趋势,金融行业也许美国最大的行业。因为美国企业的利润有三分之一是金融业创造的。华尔街的精英们只分走了区区数百亿美元的奖金。对于拥有15万亿美元GDP规模的美国经济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银行由早期为社会创造财富,挖掘和激发生产力,变为今天主要为自己创造财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赚取最大化利润已经成为当代金融机构的唯一取向。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业已由原来的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给有需要的人,即资金融通和结算,发展到赚明天的钱,再发展到赚未来的钱,其目标是为了自身的无限利益,引导全社会透支无限的未来。金融业食利特征导致的金融产业的无限扩大。
一个社会,那么多的人不从事实体经济,不进行科学、文化和艺术创造,而蜂拥在所谓的投行、基金等投资领域,又不是实业投资,而是虚拟投资,玩“资本运作”游戏,天天想着用虚拟的产品在虚拟市场攫取社会财富,金融灾难和经济灾难不来才奇怪了。
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曾高达500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40倍,是股市和地产总值的20倍。就是这些衍生产品害了美国的金融机构。
前不久,花旗银行的总市值曾经跌破150亿美元,相比它的最高点,居然下降了90%!花旗银行曾经被业界作为楷模,是因为大家认为它的资产质量很高,事实上,在其2万亿美元的总资产中,表内资产只有6000亿美元,其他近1.5万亿美元的表外资产都是CDO等衍生金融产品。而雷曼兄弟的资产结构中绝大多数都是高风险的房地产抵押债券资产。华尔街利用高杠杆效应在大规模创造金融资产,华尔街的精英们把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堂而皇之地计入到资产负债表中——并且作为他们的经营业绩——按照他们自定的规则领取奖金。
华尔街通过推出连它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使得风险评估无法跟上产品的开发——没有数据支撑,当局也没有想过将数据集中并且让所有金融机构分享,最终导致金融机构拥有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资产”,将经营活动置于无法掌控的风险之中,这种由金融衍生品引起的损失一般很难预先发现,等到最终暴露出来时候,再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解决,已经无力回天。
华盛顿的官僚体系对华尔街的监管曾经出现大错。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人对于各种以“金融创新”名义推出的衍生品缺乏必要的监管,表现为漫不经心、不以为然,认为是美国金融行业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其结果是铸成大错。
那么,危机之后,美国提出要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伯南克要求美国国会给美联储更多的授权,通过严格的审慎监管和监督,包括增强基于风险的资本和杠杆率要求、流动性要求、单交易对手信用限额、压力测试、早期的补救制度和活动的限制。这些努力正在进行之中。美联储还在与其他银行机构一道合作,按计划实施巴塞尔协议 III。
伯南克的构想非常宏大,但是,如何执行,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因为在美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非常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