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聪明,不要精明


  本文原为我发表于台湾《天下杂志》478期(2011年8月10日)之专栏文章,特与各位博友分享

  遇到一位五十岁前就已经赚到足够退休金,提早退休的朋友,除了羡慕他目前已能享受闲云野鹤的生活之外,也请他分享职场二十五年的心路历程,希望可以做为三十五岁左右年轻朋友的参考。

  这位朋友大学毕业服役后,工作两年到美国念了资讯工程研究所,二十年前回台后进了工研院从事与IC设计相关的研究与工作,在工研院一待七年,三十五岁左右到美商IC设计公司担任RD主管,三十八岁左右被目前两大IC设计公司挖角,选择其中一家任职,在经历了披星戴月的辛苦十年之后,由于所累积的员工认股与员工分红股票市值,已远超过他对退休金的要求,选择在四十八岁的年纪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有趣的是,当时挖角他的两大本地IC公司,目前都是很成功的公司;换言之,在他三十八岁那年,不论他选择哪一家任职,从财富累积的角度来看,其实结果都一样;只要他愿意离开当时相对福利与薪水较高的原来美商IC设计公司。

  我认识这位朋友超过二十年,过程中看了他不少的坚持与转折,虽然其中有运气与机缘,但同样有其聪明但不需精明的判断与抉择。当他三十八岁那年面对两大(当时还不算太大)台湾IC设计公司挖角,与原来美商强烈慰留时,他选择到两家薪水较低的台湾IC设计公司其一上班,加入了与员工能分享公司成长果实(员工认股与员工分红)的台湾企业。

  朋友的例子似乎是典型聪明而不需精明的案例,如果在当时他要精明的计较短期的薪水得失,恐怕他现在仍在领他在乎的薪水;在关键时刻,聪明的把握大方向,不精明计较短期的得失,似乎是他能提早退休的主要原因。

  当然,不少年轻朋友可能会表示,此类机会在台湾职场,可能已不多见,不容易让读者朋友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放弃「精明」。但笔者以为,在职场经营上,只要把握「聪明而不一定需要精明」的原则,就能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定。举例,面对公司内部的任务分配,我们是「聪明」的接受能有学习机会与具备挑战的任务,还是「精明」的选择轻松的任务? 同样的,面对职场的抉择,我们是选择「聪明」的方向与愿景,还是「精明」的薪水与福利?

  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我们有时需要的不是精明的算计,而是聪明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