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约谈商超


      这几个月来,为了稳定物价,发改委密集“约谈”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是2007年颁布实施《价格监督检查提醒告诫办法》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次。对于这次约谈风暴,舆论界看法不一。有评论认为,如此密集的价格干预会让价格体系重回计划经济时代;另有观点认为,通胀已经传递到终端消费品,不仅涨价潮难以避免,还可能因受阻而出现报复性反弹;更加直率的观点是,国家发改委应该紧盯行政垄断性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基础能源商品,它们对物价上涨有关键作用。

      酒类行业也是被约谈的重点。3月31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邀请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紧急约谈酿酒工业协会、酒类流通协会及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四大啤酒集团负责人;4月2日上午,发改委价格司再次会同发改委经贸司、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约请十七家协会负责人,召开了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我们已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剑南春、水井坊、汾酒等企业的高层领导进行了沟通,他们均表示坚决支持拥护政府决策。”同时告诫“黄酒、葡萄酒行业也必须充分认识此事的重要性,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发改委在一周内连续两次召开涉酒行业会议,强调维护价格稳定。其中,白酒近期的轮番上涨被指不妥,遭到了批评。

      其实约谈并不是发改委所独创,2008年华尔街初现金融危机时,美国联邦政府就约谈过华尔街各个投资银行的一把手,要他们慷慨解囊,解救破产的雷曼兄弟。虽然这些约谈最终都宣告失败,但是这一现象为我们表明,在通胀水平居高时,政府部门运用行政干预的权利,设法控制物价上涨,意图良好,也易得民心。问题在于,这样一次次的约谈、告诫、甚至处罚,生产企业似乎成了这轮通胀背后的推手,而真正的原因却变得模糊了。

      在CPI连创新高的背景下,“政府之手”对物价的直接调控越来越多,这对于充分认识管理好通胀预期,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物价涨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产企业外,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商超等终端市场的巧取豪夺才是物价上涨的真正推手。

      众所周知,进入卖场的门槛很高。各个超市收取的进场费名目繁多,包括开户费、节庆费、新店开张费、老店装修费、新品费、条码费、合同续签费、海报费、堆头费、信息共享费、促销员管理费、咨询费、促销服务费以及每年以惊人速度增长的返点数等,这些费用往往达到了产品进价的40%甚至更高,成为商超的主要利润来源。

      由于费用增加太多,生产商或者没有利润空间,或者根本来不及消化,只能把产品的价格加高,以保持自己微薄的毛利。这笔不菲的费用致使同一产品的零售价比批发价贵了近3倍,也毫无疑问地转嫁给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中。换言之,如果超市不收取这些费用,商品的进价和卖价自然可以低很多。

      由此可见,商超这种不依靠自身经营来赚取产品的购销差价,而是采用“引厂进店”的低成本、低风险的经营方式,依赖自己的渠道优势,从供货商手中收取进场费来赚取利润,占有现金流的“坐商”习气,几乎是中国独有的商业零售模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式“商业怪胎”,也是造成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有关部门为稳定物价约谈生产企业的同时,更应该约谈的是商超等零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