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9864.1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080.92亿元,增长26.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228.59亿元,同比增长24.5%;地方本级收入4635.51亿元,同比增长29.4%
点评:从税收增长的分类项目中我们看到增值税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贡献最大。中国财政体系一直延续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每年每月每个季度定出一个硬性的税收计划,庞大的税务人员和信息技术队伍,先进的网络信息设备和技术,加上激励兼容的征税奖惩制度等,推动税收高速增长、税负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税收7.739万亿,2011年如果不出意外就冲破了10万亿,但这10万亿中相当部分成为征税
成本,我们只要看看税务部门庞大的编制,地税豪华的大楼,过半税务机关超标建房,百余人的税务局坐拥二三十层的奢华办公楼,还有贫困县的豪华宾馆,宝马轿车就知道中国的征税成本可谓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较宜为13%左右,中上收入国家应该是23%左右,高收入国家是30%左右。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已经超过了35%,一个国家的财富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
税收、劳动者报酬和企业营业盈余三分法来看,如果中国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总体上仍继续保持大于1的态势,只能会减少劳动者收入和企业盈余的份额。税收并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所得税会降低企业盈利水平,削弱国际竞争能力;一个国家对企业征收的间接税过高的话,间接税将变为流转税,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增值税和营业税导致税收增长和物价高度正相关,导致中国部分产品在人均收入远远不及美国的情况下价格高于美国,阻碍的扩大内需的国策。地方政府对税收的过分依赖也造成了对规模扩张的过分依赖,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等推高GDP的冲动也来自于对税收的渴求,对政绩的渴求。我们不否认税收是一个国家“必要的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但一年10几万亿的税到底用在何处,纳税人也该有点知情权吧!
8月11日北京年内出让的135块土地出让金达到了600.35亿,而去年达到这一金额的日期在6月3日。今年住宅地块市场受到限购等影响明显降温,而商业地块则明显升温。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指出,今年前7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6%,比1-6月增速扩大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速提高3.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个月提高,但增速扩大幅度有所放缓。7月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618万平方米,降至本年来低位,仅高于今年4月销售水平。
点评:一线城市住宅用房在限购令的强压下终于有点偃旗息鼓,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令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各地方政府明里暗里都在抵制。中国指数研究院11日发布的《2011年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数据解读》称,7月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74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21%,涨幅与6月相比有所下降,其中环比涨跌幅在1%以内的城市数量占据八成。说明房价的确有降温的趋势,值得注意的一则消息是距离信托公司年底净资本达标期限还有140余天,在信托公司诸多业务中,房地产信托业务体量庞大,风险系数较高,并且为监管层重视。房地产信托成为信托公司调结构、压规模的重点,管理层又发令制止房开商境外发债贷款,房价拐点真的会如期而至吗?房价会出现趋势性下跌吗?这个问题是全国人民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的,从短期来看由于开发商投资上半年保持高位,房屋库存又接近2008年高位,去库存压力的确较大,短期房价回落可以预期,但长期来看推动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两大因素——人民币升值趋势和对通货膨胀的悲观预期始终没有有效化解,房地产调控政策总是三心二意,限购也好限价也好都是变相的价格管制,房地产绑架国有银行,谁敢真在太岁头上动土?在老百姓把房子看成赚钱工具看成一种投资的主流趋势下,这些措施一则执行难,二则货币供应依然充沛;种种叠加效应让我们看不到房地产长期拐点,泡沫还是会继续吹大,不在住宅地产也会看商业房产。至于房开商资金紧张不用担心整个市场始终充斥着从制造业挤出的资金,现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有放缓的迹象,一旦调控政策放松,未来会涨得更高。要在GDP9.5%的情况下看到房价暴跌,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中国房价要出现长期趋势拐点,至少是2025年之后的事情,那时我们已经跨入老年化社会,年轻时借钱消费和买资产防老,老了就要卖资产消费和还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流动的衰减,中国房地产市场或将伴随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
欧股尾盘反弹 欧洲拟禁止卖空,美股继续攀升道指上涨200点美东时间8月11日10:22(北京时间8月11日22:22),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97.38点,报10,917.32点,涨幅1.8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3.09点,报2,434.14点,涨幅2.23%;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2.98点,报1,143.74点,涨幅2.05%。
点评:始发于2011年7月下旬的债务危机和2008年雷曼兄弟引发的危机存在本质的不同,最终解救的方法也将有很大差异,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是不一而足。
上次的危机是由下向上扩散的。危机开始于过于乐观的买房人,然后沿着华尔街的证券化机器向上,在信用评级公司的推波助澜之下,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经济。那次是金融业的崩溃导致了衰退。
与之相反,这次的困境却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全球政府难以刺激本国经济、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他们渐渐失去了企业和金融界的信任。这进而导致私营部门支出和投资的锐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和银行是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第二点不同或许是最重要的:在2007-2008年的危机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着毫不费力就获得的大量信贷。当泡沫破裂时,随之而来的急速去杠杆过程造成了大规模的衰退性冲击。这次,问题恰恰相反。经济低迷促使公司和个人将钱存起来、避开负债,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
上次危机中政府出手为每样东西提供最终的支持,全球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大约1万亿美元,这个政策最终还是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大萧条。这次的问题不是真正缺乏流动性,美国企业坐拥创纪录的现金储备,这次的问题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信任缺失,市场对政府是否还有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缺乏长期的信任,结论就是——上次2008年拯救危机的办法在这一次是行不通的。
要摆脱2011年的债务危机,银行无法再向政府要钱,市场也必须依靠内在的力量来恢复。由于目前所见的由市场引导的方法并不存在,当资产价格变得很低很低时,投资者和企业的动物精神就会再次被唤醒,一旦形成再次抛售,我们不要忘了,巴菲特所说“我们通常在大家对宏观经济的担忧达到顶点时买到最好的东西”。
8月11日晚间财经新闻点评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