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降美债的原因与效应


  2011年8月5日,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主权债务信用级别,这是自有信用评级机构给一国国债评级以来的第一次,此前美国国债一致享有最高级别亦即三个A级别的信用。此次降幅虽很小,但市场反应强烈。人们首先要问的是,难道向来被全球投资者一致视为最安全的投资品的美国国债,也有风险了吗?

  客观地来分析,无论基于这家信用评级机构自己的解释,还是基于作为全球最重要投资品的美国国债相对状态,似乎还得不出上述结论。所能得出的结论,是国际金融界和投资者们对于美国政客们近期某些做法的不满,尤其是对美国两党所控制的议会在提升国债上限问题上无休止地争论,让国际社会心悬的做法很不满。作为一家权威资信研究机构,标普实际上代表了这样一种情绪,因此可以认为,下调美债信用级别多半是一种警示,是这种不满的一种发泄,而并非意味着美债的风险确实增加了。

  何以见得?先看“标普”自己是怎么说的?对于降级,“标普”给出了三个解释:其—是说,降级反映了该机构的—种看法,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近期达成的财政紧缩计划未达到该机构认为的“稳定政府中期债务所需要的水平”。其二是说,该机构认为,美国政策制定的有效性以及可预期性在下降。其三是说,降级还意味着该机构改变了对于美国政党间关于弥合财政政策分歧方面困难的看法。

  三个解释最重要的是后面两个,它们清清楚楚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在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面临超乎寻常的挑战的关头,美国政策制定与政治决策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可预见性至关重要。恰恰是这种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似乎在给削弱。至于最前面那个解释,事后标普承认分析所据数据有误,尚难成立。因此不难看到,“标普”针对美债的降级,显系一种不满的发泄。而不满多半是由美国两党政治近期围绕财政政策无休止地争论,制造政治悬疑的做法鼓起的。

  所有悬疑中,最令人心悬的要数美债“违约”表演了。面对国债上限马上要到期,两党头面人物在国会里无休止地争论,到了最后一刻才达成妥协,着实让全球投资者心悬了好一阵子。然而事后回味,那无异于一场悬疑表演。早先我曾将这种政治秀称作“西北偏北的做法”。因为看到这样的“政治秀”,禁不住要让人想起好莱坞大片《西北偏北》了!看过大导演希区柯克在1959年推出的这部大片吗?说的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圈套:一位叫名叫罗杰的小广告商人,相信自己被人错当他人遭受陷害,于是想找冒充自己的那人以洗清冤屈,结果陷入一次次被追杀的险境。悬疑的谜底是:FBI一手策划了这个圈套,意在引诱外国间谍上钩!此类美式悬疑片结局大多一样:主人公在经历了大惊大险之后,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有额外的收益!

  之所以会联想到这部大片?相信多数人会同意我的如下说道:这部片子代表了好莱坞悬疑片的一种分割——典型的“美式风格”。一提到这部片子,相信好些人立马会想到美国式的黑色幽默的。此其一。其二,就全球地理区位视野来看,美国还处在世界的“西北——偏北”方位。一提到这个片子,相信朋友们多半能猜想你要说哪国的那类事儿了!

  回头来看,美债“违约秀”宛如“西北偏北”的悬疑片那样,收场可谓皆大欢喜。然而与好莱坞大片不同,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大国政治的实实在在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揭示,个人也好,集团也好,国家也好,其任何行为与决策都是有成本的,我以为最持续的成本源自行为产生的各种系列效应。这一次美国政治“西北偏北做法”引出的直接效应,是国际金融分析家们的“发难”,标普下调美债信用级别就代表了“发难”的一种方式。其间接效应将持续很长时间。最大的间接效应因而成本是全球资本市场下挫,美国股市首当其冲,美国投资人为此买单。然而这还不算完结,如若沿着“标普视点”下去,则持续的成本无疑是美国政策制定以往所享有的三个“美誉”(有效性、可预见以及稳定性)给削弱了。接下去人们禁不住要生疑: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有效吗?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最大的金融中心所在地,美国能领导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吗?这种怀疑情绪将持续多年,这将是美国的麻烦。

  当然客观地来说,由“标普”调低美债级别引发的全球股市下挫将是短暂的,资本市场恐慌多半是人为借题炒作的结果。就美国国债本身来看,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安全且收益最稳定的一种投资品。就其以往长期记录来看,其安全性不亚于黄金,而其收益的稳定性则超过黄金!因此持有美债并不值得过于担忧,值得担心的倒是世界经济走势,尤其是美国与中国此类大国的经济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