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收入跑赢食品价格


  最近有媒体报道,全国27个省市调升“最低收入保障”,平均增幅超过20%,这是件好事。这说明,社会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不仅跑赢CPI、跑赢GDP,同时也跑赢了食品价格――这一CPI当中占有最大比重、和老百姓社会最密切、近年来涨幅最大的商品。

  让低收入者收入跑赢食品价格非常重要。因为,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生活开销就是食品支出,是在食品价格暴涨过程中,受害最深的一群人,也是政府最应当关照的一个社会群体。政府刚性“提高最低生活保障”20%以上,这也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如果也可以达到20%以上,那当然好上加好。

  但是,这恐怕不是一个阶层的事情。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应当至少跑赢食品价格,这是在全球性通胀背景下,减少城市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关键。也是应对“输入型物价上涨”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

  我认为,中国政府信誓旦旦地承诺“有能力压制物价涨幅”,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他承诺了一件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这样的承诺一旦实现不了,国民会将怨气一股脑地泼向政府,恶化国民与政府的关系。

  我们政府、官方供养的经济学人,现在有义务向国民讲解“原理”,疏导国民情绪。要让国民看到:政府当然要付出十二万分的努力去应对物价上涨,但就算是这样,也不一定能把物价控制在居民满意的程度。因为,现在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发达国家滥发货币,推高了原材料成本,从成本端推高CPI。这样的物价上涨,无法通过抑制需求加以解决。

  社会管理需要的是“良性循环”,也只有良性循环状态之下,社会才会稳定,而千万不能构建“恶性循环”机制。如果一方面拒绝增加收入,一方面又控制不住价格,还想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这不仅根本实现不了经济目标,反而会增加社会恐怕情绪,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政府压力。最终需求政府付出更大社会成本。这就是“恶性循环”的结果。

  其实,欧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为抑制物价上涨而两次加息。结果,每次加息不仅都引发了欧债危机的深化,而且现在看,经济增长立即失速。目前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全部回归到“零”附近,法国干脆就是“零”。

  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教训。 2008年4月7日,由于石油和所有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大幅推高了欧洲CPI。这样的物价上涨本来是美元贬值的结果,但欧洲欧盟官员却吁请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雇主:避免大幅度增加员工的薪酬,以免通胀问题恶化。

  这个建议刚刚发布,来自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立陶宛的3.5万名工人开始上街示威。结果,德国率先妥协,并付出了比加薪更大的代价。

  所以,政府做事必须时时刻刻力争主动,必须时时刻刻防微杜渐,任何的侥幸和懈怠都是错误的,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更是如此。今天任志强发表文章指出,应当让收入跑赢房价,这当然是对的。收入增长跑不赢房价上涨,民众住房预期就会越来越差,而且大家都会认为“晚买不如早买”,越早买越买得起,越晚买越买不起。结果,大家都早买,楼市需求坚挺,楼价还降得下来吗?现在情况就是这样,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