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情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平等的莫过于同学,特别是同班同学。哪怕你地位再高、成就再大,在同学面前,都应该拉到水平线上。这是为人的起码要求,更是特殊的同学情节。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就很难有长久的“同窗”情谊,更不会有坚实的人格魅力。

我的同学不算少,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函大的,从政的、经商的、执教的、务农的,应有尽有。可是真正能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的却很少。原因是,有的随时间推移而感情淡漠,有的是因其官越做越大,接触中没了平等的感觉,或者说人家和我拉开了距离。剩下可以交往的主儿,大都是没官儿架、没款儿样与我等平民百姓感情始终如一者,按如今的话说,那叫“铁哥们”。可我们又不同于社会上的那种“铁哥们”,因为我们同学之间基本上无功利关系。

现在,人们经常搞同学聚会,而且大都是“文革”期间的“老三届”们。据我观察,有些个所谓“同学聚会”,其实是给那些有权的、有钱的同学展示风采和炫富的机会。同学当官、发财是好事。在这卖官鬻爵盛行的时代,有同学说了算,你就可以少花些“银子”弄个一官半职。耳闻目睹有的“说了算”的同学也真为同学办实事,称职的、不称职的全都聚拢到自己的卵翼之下。虽然这样做有以权谋私之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算不枉同学一场,哥们够意思了。有同学当了老板也是好事,除了你跟他借钱比较难以外,你可以投到他的门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会高看你一眼,也可能多给你一点工钱。这也算是不错了吧。

还有一种为官的同学,虽然官不一定怎么大,但在同学面前却好摆谱儿,好打官腔,好拿官架儿,以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同学们一如既往地以学友之情相待,聚会时请你来,你就不要装;谁有个大事小情请你参加,你也别不当回事。如果你能给同学面子,来到了同学之中,也不要像在官场那样,走在前,坐在中,说上句,吃头口;更不要摆出一副对下属、对百姓训话的架势讲话。当然,对这种官气十足的人,下次聚会再不可找,有大事小情也别再去打扰人家,千万别让他破坏了自然和谐的同学情谊。还有一种财大气粗的同学,时不时的好讲个排场,舍得掏钱为同学们搞个聚会、旅游什么的。这是好事,我非常赞成。我们现在都已步入老年,由于各种原因,难得一聚。有同学能给大家创造这样好的机会,大家应该珍惜,同时,也要感谢这些先富起来而没有忘记老同学的同学啊!

有时我想,念书时一块打打闹闹的同学,为什么有的一当上了官,一有了钱,就眼睛向上看,不认识老同学了呢?这些不屑与老同学为伍的同学,有的也许自己并未意识到,有的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伤害了往日的同学,但是,不管怎样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了当事人“一阔脸就变”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一旦出现,就如同高悬在公路上的红灯,一切友谊的车辆就再也无法通行了。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著名作家李准先生赠给一位朋友的条幅:“朋友就是财富”。在这里,我把“朋友”改为“同学”。说“同学就是财富”,我想许多人都会有同感。一个人一生中除了同学能有几个知己?只要是同学,尽管在“文革”时是对立派,尽管在学校时关系并不密切,但走上社会以后,你有事求到他,他一定会尽力而为,而且无需你付出代价,甚至有的还会为你“破费”。许多人退休不失落,因为有许多同学来往;有的人退休很孤独,因为没有人理睬。很多退休的官员退下来以后才发现,级别顶不了饭吃,权力买不来快乐,人到晚年,真正需要的是从小一块儿念书,长大一块儿工作的同学,而自己却都一个个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