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问题上,国内有着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打着邓小平的旗号,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有人反驳说,邓公战略的完整表述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抛开“主权属我”,何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之辞。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南海问题“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
由此得知,邓公当年对南海问题的战略设计有二:武力解决、和平解决。邓公先讲武力解决,后讲和平解决,二种战略的最终目的都是彻底解决南海问题。由邓公讲话的语境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只是战略手段,绝非目的。南海问题不可永远拖下去。
国内有人以“韬光养晦”的外交遗训为外交让步造势,说什么“中国克制是种自信”。可有人反驳说,邓公的主张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手段,有所作为是目的。其实,邓公当年对外交工作的交代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就是著名的“28字外交方针”。必须牢记,邓公当年的交代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分析。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谈到台湾问题时指出,“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因为我们精力要花在经济建设上,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可国内总有人选择性地引用邓公语录。说白了,这是认知操纵。
邓小平曾反复告诫后人,“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那么,南海问题的新情况是什么?有人说,是越南等国借助南海争端转移国内矛盾。没错,随着越南等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南海资源的战略价值凸现。这是实情。但是,在现阶段,南海冲突加剧的主要动力来自区域外、来自全球格局的战略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