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能被“倒逼”出来吗?


  改革顺着进行不了,于是,近年来谈起改革时,“倒逼”这个词汇很流行,甚至,还有人称“倒逼机制”。

  在分析我国教育改革时,我也多次提到“倒逼”。比如,在谈到自主招生改革时,曾认为,自主招生改革可以倒逼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因为如果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就迫使大学不得不重视教育质量,以优质的教育质量来吸引考生报考,赢得大学间的竞争,而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使大学改变现在的行政管理模式,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

   还比如,在谈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一些高校面临生源危机时,曾认为,生源的持续减少可以倒逼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因为要让学校提高竞争力,必须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否则这些学校将“等死”;再就是,随着生源下降,一些学校难以避免地走向破产关门,政府必须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破产学校学生的学籍问题,应未雨绸缪地设计自由转学制度。

  然而,上述“倒逼”,都暗含一个前提,这就是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自主招生改革倒逼出现代大学制度,这是基于大学重视自身的教育声誉和教育质量;生源危机倒逼自由转学制度,这是基于政府部门考虑学生的现实权益。而如果政府部门、学校压根就不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呢?

  眼下的情况,就挺尴尬。我国从2003年起,就推行自主招生改革,可时至今日,公众却越来越不信任自主招生,而究其原因是,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而是与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的“伪自主招生”,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可是,在推进这种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时,政府部门和学校却极不情愿,声称目前的教育资源有限,如此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闲置,也会加大学校的招生成本;再就是,针对自主招生,大学内部的运作机制没有进行任何调整,招生事务还是受行政主导,因此,社会普遍担忧背后会有权势交易。甚至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对舆论发表意见称,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将会存在严重的公平问题。这种观点“深得人心”,可却经不起推敲,既然自主招生改革是方向,既然明知其中有公平问题,为什么不针对影响公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呢?比如,要求学校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要求学校公示详细的学生信息。这能说明的是,政府和学校,并不想推行这种真正的自主招生,以自主招生“倒逼”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无从谈起。反过来,政府部门和大学,完全有可能以现实的大学管理模式,“逼退”所有要求进行自主招生改革的呼声,打消大家的改革念头。

  同样,政府部门会在乎少数学校的死活与这些学校学生的权益吗?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析,目前陷入生源危机的学校,主要是放在第三批及之后批次、“层次较低”的民办的高职高专、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院校、公办的高职高专。

  其实,改革“倒逼”法,是想了很多办法,并且目睹这些办法不见效之后,再“想出”的办法,或者说,是对改革抱有的最后一丝期待——既得利益团体不愿意改革,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总得改革吧?可问题是,他们不改革,觉得拥有权力,比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利益更重要,又能如何?

  “倒逼”改革的想法,走的还是行政主导改革的模式,无非是想通过外部的压力,督促行政改革,这种改革模式,很难指望行政力量主动放权,给自己“找麻烦”,对既得利益实行切割。而我国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所有改革,迫切需要改革的,就是改革这种改革模式,即不能由行政部门主导改革,而必须由全国人大主导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发动公众的参与。在这种模式中,改革方案由立法机构讨论、审议,政府机构则是方案执行机构,不管政府行政部门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按方案推进改革。如此,改革才不能虽有各种办法,却最终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