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点评


  

  背景:中国科学院刚刚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系统介绍了GDP的产生历史、应用现状、优势与局限,以及世界各国对于GDP的评价。报告通过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和时间维(持续度)三者本质叠加的最大化构成了“GDP质量指数”,并把各地区GDP的质量排序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量排序进行了分析比对。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报告首次发布GDP质量指数,与传统GDP相比,您认为有什么意义?

  徐洪才:传统GDP指标有很大局限性,它不能较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报告从数量、质量和时间等三个维度合成“GDP质量指数”,应该说是一个理论创新。有人曾提出“绿色GDP”的概念,去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我想,这些都是有益的理论探索,有助于纠正我国各级政府在实践中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的做法。

  记者:排名显示,北京、上海等4个直辖市GDP质量排序处于最好位置,而西部省份GDP质量排序则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东西部GDP质量差异,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缩小差距?

  徐洪才:主要原因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城市基础设施较好,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它们的GDP质量排序自然会排在最好位置。比较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经济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和较落后阶段,它们的GDP质量排序自然会排在靠后位置。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记者:在报告中,将各地区GDP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作出比较时发现,中西部虽然GDP质量不高,但增速却明显高于东部。原因是什么?

  徐洪才: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经济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但是发展动力强,发展速度会快一些;而发达地区经济基数大,发展速度自然会慢一些。

  记者:在各地GDP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过热、环保压力等问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徐洪才: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摒弃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观念。建议适当降低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修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