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转型升级争当率先中的率先


  到7月上旬,淮安楚州区三个多月内又有2960户居民喜迁政府安置房小区。这是该区全力推进“普惠民生”、“幸福民生”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

  这几年,楚州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两年翻一番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得民生“蛋糕”越做越大,全区前五年完成民生投入35亿元已超过前15年的总和。“民生的事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楚州区委书记赵洪权日前对记者说,楚州必须加快推进“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发展,向“和谐民生”、“幸福民生”攀升。

  “四房”并建圆了安居之梦

  【现场】 6月底的一天,在古运小区门口,记者巧遇中午回家的杨树鸣,一起去看他的新家。家在5楼,两室一厅,共63个平方米。“今年5月10日才搬进来的”,他说,“一个月只交70元租金。”此前,58岁的老杨因家境贫寒,一家4口人一直挤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

  【延伸】 像杨树鸣这样圆了新家梦的,在楚州有几千户。这缘于该区实施的“安居工程”。据了解,楚州近几年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投资29亿元齐头并建安置房、廉租房、租赁房、经济适用房近200万平方米,20多处小区个个建在城区公共资源集中区,近两年安置了6000多户。

  楚州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心主任陈国涛介绍说,区里人均面积低于15平方米、月收入不足520元的家庭,可以申请廉租房;

  家庭月收入人均低于960元的,可以申请经适房。他从包里拿出一份责任状介绍:“今年我们有5个硬指标:建设公共租赁房900套,廉租房113套,经济适用房200套,限价房600套,廉租房租金发放315户。”他说,作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县区,“我们在住房的惠民面上还要加大。”

  “15分钟服务圈”解决看病之难

  【现场】

  “6月1日开始,实行了药品零差价配供。而且,通过这套合作医疗结报系统,在这里看门诊可以及时报销。”在朱桥镇洼圩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蒋成立指着一台新电脑对记者说。这家卫生服务站,实用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设有全科诊断室、治疗室、康复室、计生指导室、预防保健室、药房、换药室。

  64岁的刘树风正在挂水。前不久因为脑梗,他住院一段时间。出院后,他选择了在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做后期康复。“这里不收注射费,服务态度好。挂2瓶药,一共是20元。”老刘说,“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散步就可以过来,不要家人多烦神。”

  【延伸】

  这几年楚州加快实施居民“健康工程”,建成了5个省级、26个市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区乡一体”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和“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城乡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卫生站或者医院。区里还投入巨资改善了73万人的饮水条件,农村环境卫生跃入全省先进县区行列。

  楚州区卫生局医改办主任刘素林介绍,全区目前村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加人数85.67万人,参保率达到100%。同时,全区一律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此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全区对12万名6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健康体检,每人建立了一份电子健康档案。”他说,“今年最主要的惠民举措,就是从4月份开始推行病历一本通全区所有医院,持一本病历就行。”

  全覆盖救助保障解了后顾之忧

  【现场】

  “要不是政策好,我可能都已经转世又上幼儿园了!”面对记者,刚做完血透回来的车桥镇居民刘智群话语幽默。现年52岁的他,身患尿毒症9年,面对着高昂的透析费用,曾经打算放弃治疗。正是各种保障政策,救了他一命。

  “这9年看病花的钱差不多有50万元,合作医疗报销了30多万,而且每年报销的比例在提高。”他介绍,自己一家5口人都办了低保,每个月能拿1000多元。最近,靠政府助学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银行找到了工作。

  【延伸】

  楚州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赵长顺介绍,这几年楚州以城乡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以城乡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面越来越大,初步健全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优抚安置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由过去的7150多户26200人发展到目前的27500多户65300多人,城乡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160元提高到现在340元、210元。

  概括这几年民生保障的成绩,赵长顺用了三个“从无到有”:重大医疗救助从无到有,区里设立三道救助防线,大病救助统一调整到15万元,到去年底救助大病患者5000余人。尊老金制度从无到有,从2009年开始设立“尊老金”制度,全区15800多名8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尊老金。殡葬惠民从无到有,从去年10月1日开始,对城乡低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免除火化费和接送遗体费。

  “文化惠民”送来休闲之乐

  【现场】

  夜晚,记者来到河下古镇北入口“承恩坊”,这里霓虹闪烁,光影如梦。纵横交错的临河水街一步一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一阵悦耳的音乐将记者吸引到龙宫御舫楼船的广场上,这里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一大群居民踏着节奏欢快地跳起扇子舞、交际舞、健身舞。

  正在这里散步的王嵩余老人说,过去到处是小棚子,又脏又乱又难看,现在变得多漂亮啊!

  【延伸】

  文化育民,文化亦惠民。据介绍,楚州近几年投资几十亿元,实施了41项文化惠民工程,遍布城乡的一项项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中国漕运博物馆、河下古镇、淮安府署、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文化景点的保护性开发与建设,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大院和“一乡一品”特色文化的精心打造,使老百姓快乐幸福地享受到了文化建设成果。

  楚州文广新局副局长陶杨介绍,现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文化站,都有配备投影仪和上网电脑的信息资源共享室,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每个村都通上了有线电视。“今年,我们还将在农村集镇规划建设一批农民文化园,在行政村启动文化大院建设。”

  刚刚过去的5、6两个月,无锡新区集中签约、开工的大项目就有40个。与往年以制造业为主明显不同,今年这些项目中八成以上与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且大多数都带有研发中心。

  无锡市委常委、新区工委书记许刚告诉记者,这种变化只是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序曲”,新区“十二五”要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争当率先中的“率先”。

  高端突破,优势产业延伸“微笑曲线”

  转型升级,突破的方向在哪里?无锡新区正加紧实施“高端突破”战略,在巩固、提升制造业的同时,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强化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功能,吸引外资总部的集聚,进而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层次,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产业的“高端突破”战略,在今年的“红五月”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据分管招商引资的管委会副主任洪延炜介绍,目前新区引进的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GE、普利司通、康明斯、博世等12家经认定的省级外资研发机构,企业内设研发机构212家,区域性总部60多家。上规模的500多家外资制造企业,过半都建有营销中心。

  “七一”前夕,记者在新区随机采访了新开工的一批外资项目,切身感受到了这里转型升级的脉动。世界最大轮胎及橡胶产品生产商、日本普利司通(无锡)轮胎公司三期工程刚竣工, 下转A6版

  上接A1版 四期和华东区域总部就又开工;全球化工巨头德国朗盛(中国)新材料生产基地及中国区总部也为项目增资,将建成中国首家10万吨级的工程塑料产品中心,及“朗盛”工程塑料中国区域总部;而云海创想云存储产业基地和无锡“城市云”计算中心大厦的动工,则标志着无锡向构筑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又跨出了一大步。

  创新驱动,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靠什么作驱动力?无锡新区紧抓物联网、云计算等国家重大高端项目在此落户的机遇,强化创新驱动,牢牢把握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据新区经发局局长吴易介绍,“十二五”期间,无锡新区将大力培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新能源、微电子、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双倍增”。

  加快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以“感、知、传、用”的共性技术和产品为重点构建物联网产业集群,是新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重头戏”。经过努力,新区内已经形成物联网三大创新资源组团:以中科院、江苏省和无锡市共建的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为代表的中科院系统“国家队”,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国内传感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高校为代表的“院校队”,以中国移动等国内主要通讯商为主力的“企业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已在新区成立,由国家973物联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担任院长,重点开展物联网产业化顶层设计,首批成果已在全国机场、安监、高铁等领域得到应用。随着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中兴智能交通等30多个产业化项目陆续奠基,一批政产学研物联网项目顺利实施,无锡正成为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示范应用中心。

  采访期间,记者多次听到与“物联网”相关的另一个新概念“城市云”。专家解释说,所谓“城市云”,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形态,它的特点是借助云计算系统打造建设在信息网络上的“智能物联网城市”。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是无锡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新区正在加速集聚的云计算产业,将为驱动这片“云”提供核心动力。

  “版本”升级,更高层次优化聚合生产要素

  转型升级,用什么作保障?无锡新区领导班子认为,人才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子,必须打破常规推进制度创新,在更高层次上优化聚合先进的生产要素,进而迸发出先进的生产力。

  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圣华对苏南经济发展阶段有一个形象比喻。他说,早些年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好比是发展的“1.0版本”和“2.0版本”,“星期日工程师”和土地、税收优惠等体制外的因素对促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现在,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3.0版本”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招才引智,通过体制内的创新激发生产力。前不久,新区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修订与完善先进制造业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领先、具有独立研发机构、具备上市前景等项目,均可获得额外的政策加分,向科技与人才倾斜的政策指向一目了然。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集聚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催生产业。无锡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人才特区”,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通过人才结构的优化引领转型升级。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敏芸介绍道,除财政资金扶持、科技基金注入外,新区还为许多创业团队提供了配套齐全的孵化基地和环境幽雅的人才公寓,政府用行动兑现着“初创期当保姆、成长期当导师、成熟期当保安”的承诺。被中央命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新区,近年高层次人才总量年均保持20%以上增幅,仅引进的高水平“海归”创业团队就有800多个、近3000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要帮助更多科学技术精英实现创业梦想,钱从哪里来?无锡新区正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科技银行、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无形资产融产、统贷统还、无资产担保……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今年,新区还推出了促进科技型公司成长的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等“五首型”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力争到2015年股权投资案例和金额均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并催生30家科技型上市公司。——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