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象


印 象
                                  
从单位内退以后,经朋友介绍,来到万斯达集团工作。说实在的,由于思想的偏见,对到民营企业中工作,我当时很怵头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民营企业的老板们都是一些财大气粗、对人很派的人,本人因长期从事爬格子工作,社会交际能力弱化,对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但朋友说,你到张波那里工作上一段时间,也许会改变你的印象。
听说万斯达是一个资产几亿的企业集团。于是在我的印象中便浮现出企业老板的模样:牛气十足、大腹便便,老板台后的那双眼睛始终射来一种令人胆颤的威严。可谁知一见面,集团董事长张波——年轻干练、儒雅近人的形象却出现在我的面前。不知是他天生的热情好客,还是为了消除我的紧张感,谈话之前亲手表演起了茶艺。在他的操作下,普洱茶的清香慢慢的从壶中飘出,端碗饮来,沁入心脾。在品茶的同时,两个人的交流随之展开。从询问我的经历到讲述企业的特点,从万斯达的产品布局讲到市场竞争的诡秘变幻,从本单位的经营理念讲到相关行业的拼死博弈。说话间我感到这个人不同于我见到的那些企业家,在待人热情的秉性后面,知识丰富、思维前瞻、谈事论理逻辑缜密,颇有儒商风范。我感到,与这样的人交谈,思想上仿佛有一种得到收获的感觉。
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要下企业、到车间、去工地。万斯达集团生产基地那现代化的厂房、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那一车车即将出口亚欧拉美国家的高性能塔机,还有工地上那一座座平地崛起的钢构大厦,无不向我展示着万斯达的今天。但喜好追根溯源的我,却更迫切的想知道万斯达的昨天。因为鲁迅先生说过:“看一个人,知道其昨天和今天,望他的未来——洞若观火”。于是我留心着、寻觅着,终于从老员工的娓娓讲述中,从历史资料的阅读中,从企业影像资料观看中,我找到了万斯达集团创业的昨天。明白了一个白手起家的民企,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一跃而成为全省钢构生产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企业之一。为什么一个仅有10多个员工、租来的十几间厂房的小厂,能进入济南市的工业企业五十强、建筑企业二十强,能成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的根本来源,这就是它有一个志存高远、内圣外王的奠基人,有一个懂得商道、识天时、择地利、求人和的决策者。于是,在老职工的讲述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年轻学子“三十而立,我立了什么”的自我考问;浮现出一个自愿离开四平八稳、收入不菲的象牙塔,主动端起“泥饭碗”下海的弄潮人身影,浮现出一个“取予以时”,在遥远的柬埔寨工地,战淫雨,斗野象、在地雷威胁和土匪骚扰中确保援外工程按期完成的勇者形象。也许是他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为了实现那个产业报国的夙愿,他从抡大锤、蹬三轮开始,几经寒暑,一步步攀上“中国优秀科技民营企业家”的领奖台。也许是他深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凭着那双睿智的目光和善于超越自我的哲学头脑,在钢结构建筑发展如日中天的同时,就大胆的作出将钢结构与光电液压等学科嫁接,向钢构产品多元化、动态化、重钢型实行战略延伸的决策。机遇看似是偶然的,但有它的必然性。这就是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就是商道。何谓商道?一是讲商机蕴藏于供求关系之中。二是讲商机蕴藏于市场变化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就可以“得道”,就有无限商机。正是由于张波的这一决策,使万斯达人从此赢得了丰富多彩的市场奶酪:塔机、数控机床、立体车库、汽车纵梁,钢结构大型桥梁……而且新产品越做越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市场覆盖面愈来愈大,经济实力也愈来愈强。于是,这个年轻的老总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无形中增添了八个字:“取之有道,财自道生”。
近年来,有许多人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嬗变历程,也有许多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商界的舞台上昙花一现。由于文化底蕴与个人修养的不同,性格气派各有千秋。记得前几年我到一个企业去做调查。那老板穿着前卫,盛气凌人,说起业绩夸夸其谈,介绍经验大言不惭。虽然在人们面前努力扮出气派非凡的模样,但究其真相却实在是令人难以恭维,给我的印象是“俗,太俗”。到万斯达集团后,从与张总的接触中,我似乎才真正看到了什么是“儒商”,什么叫品位。在谈到为什么万斯达集团发展如此之快的时候,他只是淡然一笑,说“主要是欣逢盛世”。问到对今后的前瞻时,他说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商场乃战场,商机乃战机。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紧跟市场脉搏,走一步看三步。在“盈”时想“亏”,在“安”时思“危”,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言谈举止之中,一个摆兵布阵、运筹帷幄的态势跃然而出。是的,一个人的境界、品位,不是装扮出来的、也不是吹嘘起来的,而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他的业绩无形的溢出来的。就像文学大家莫泊桑所言:不用说什么,作品就是一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某种角度说,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和品位就是源头。统观张波的经营艺术,他是很懂并能熟练运用“以正和”、“以奇胜”的为商之道的。在企业发展中,张波一方面坚持“义为上”、“以正致和”的原则,把“志存高远、不断超越、产业报国、持之以恒”作为不懈的人生追求。为贯彻“仁爱管理”的方针,他倡导“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的团队精神,为维护客户的利益,他坚持“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遗余力”的质量要求,力求把产品作成精品,把精品做成物有所值、让广大用户认可的艺术品。他经常说“质量就是生命”,也许,你认为不用规格材料、少检查一条焊缝没什么,但有时候,一个人的生命,一家人的幸福,就毁灭在你的偷工减料、松懈麻痹之中。为了用户和社会大众的利益,我们要本着良心老老实实做事,绝不能见利忘义。正是这种“义为上”,“以正致和”的经商之道,夯实了企业的发展基础,使企业内部众志成城活力四射。同时,又在企业外部形成了拥有庞大客户群的强有力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在坚持“以正致和”的同时,张波又以敏锐的目光紧盯市场,充分运用他的才智和技巧,演出了一幕幕出奇制胜的活剧。自企业创立之初,他就把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看作是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哪个支点,通过唯才是举、延揽人才,一个研究院、三个研究所、一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相继建立。依托其雄厚的研发实力,众多新产品创造了众多新市场。短短几年,自行研制的金属建筑构件就获得“山东名牌”称号。自主研发的万斯达塔机领跑山东,畅销全国,出口亚欧拉美国家。新开发的重型汽车纵梁产品占到中国重汽供货量的50%以上。通过合纵连横开发的大型桥梁构件先在平阴黄河大桥初战告捷,又在济南黄河三桥中一举中标。现在,假如你闲暇时间沿黄河一游,青银高速公路上的那座单孔跨度666米的钢铁彩虹定会令你耳目一新。“谁织彩练当空舞?”答曰:张波和他的万斯达兄弟。据说,仅此一项,工程创收就达2亿元。有道是“财缘义取,持经达变”,看到张波的这些,我不由得想起清代徽商舒遵刚的一席话:“钱似流水,有源有流,以义为利而不以利为利,可以富其源而活其流,此即生财大道也”。于是,印象中又冒出四个字:儒者不俗。
原来,一想到民营企业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贪婪自私的词汇就会浮上脑海。可到万斯达集团半年多来的所见所闻,却几乎颠覆了我原来的一孔之见。张波常讲,人活百年,到底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物质享受,不管什么人都是三个饱一个倒,除了吃穿睡,人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是的,现实中的张总就像他说的这样朴实。记得有次我与他同车回济南,半路上他向家打电话:“娘,等会我回家吃饭”,母亲说“吃点啥?”,他说:“下点面条,炒个茄子就行”。寥寥数语,就改变了我对民营企业家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的偏见。还听说,为了省钱,他家竟有一年冬天不用暖气。如果有人觉得,一个资产上亿的人,如此生活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可当你看到,许多贫困大中学生为感谢他长期无私捐助流出的泪花,看到他为救助贫困生,一次拿出500万元设立“山东省慈善总会万斯达爱心助学基金”时,那种“吝啬”的想法就会一扫而光。我最喜欢《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之善,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是张波的人生追求。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他,你既是成功企业家,又有着济南市政协常委,市民营企业促进会副会长等诸多职衔,功成名就后有何感想?他淡淡一笑后说,不仅无沾沾自喜之感,而且有一种“不进则退、无功就是过”的忧患。每当面对员工的掌声,还有那许多期待的目光,面对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自己心里就更加紧张。因为我感到这不是荣耀而是一种责任。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不仅要对国家负责,而且还要对旗下的员工负责。哎,一个职工就关系到一个家庭,万斯达1100名员工关系着四五千人的衣食温饱,关系到他们父母妻女的就医上学。因此,这几年我常想,为了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与我同甘共苦的弟兄们,使他们及家里人生活得好些更好些,我必须“竭尽全力求发展,能走多远走多远”。看到那为贫困孩子捐献巨资的举动,听到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使我对张波——这个企业老总又有了新的印象:上善若水,大爱无言。
读文学大家的作品,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读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会给你脑海中刻下深刻的印象。当我读张波这个人,不,还有他所在的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的人生时,就像一部部优秀作品摆在我的面前。以往的偏见随风逝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这是一个既承继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西方文明的有益营养,既担当着产业报国、经济崛起的重任,又负有修身与为民使命的群体,这就是现代儒商,这就是现代儒商给我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