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的末日:管理的“独裁”时代会结束吗


  历史上,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独裁者大多经历了无上权力的巅峰以及遗臭万年的骂名。如果说他们没有政绩,这显然有些大而化之。独裁下的高度集中,往往可以带来生产的高效率,因此二战时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坦克的生产(这在当时绝对是尖端科技),叶卡琳娜女王治下沙皇俄国可以几十年中成长为欧洲强国,德川家康家族治下的日本可以迅速积累起后世强盛的资本。所以,独裁与否与一个组织的效率高低无关,但却与效能有关:如果组织的高效率是拿独裁者的威逼利诱实现的,这样的高效率根本无法持续,最终也就无法实现组织的效能。

  这就引出了企业管理中另外一个话题:是独裁式管理好,还是民主式管理好。赞成前者的,往往是《只有偏执狂才来赢得生存》的粉丝,强调组织的一致性,强调决策的效率,强调执行的力度,而它的反面则是容易形成简单粗暴式管理,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高度集权容易造成组织腐败和群体性反抗;赞成后者的,往往是《世界是平的》的拥簇,强调管理形式与机制的重要性,强调人治的局限与法治的完善,强调以人为本,而它的反面则是决策的低效率,众口难调的满意度与老好人,以及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无用主义”等等。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如果孤立去看这两种方式,其实你很难下一个绝对的结果,认为独裁好,或者是民主好,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回答:哪一种方式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哪一种方式可以决定企业的持续。

  一、企业生死问题:生存第一,形式第二,好死不如赖活着。

  那些处于创业期或者发展艰难时期的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恰恰是:不死。不死,就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不死,就意味着未来还有机会;不死就意味着市场还允许你继续参与竞争。这个时候,争论独裁与民主哪一个更好,毫无意义,没有了生存,一切免谈。

  所以,对于那些一直拿着“反独裁”当令箭的“唯民主者”而言,管理不是一厢情愿的道德文章,也不是理想主义的栖息之地。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责任就是赢利,最大的义务就是纳税,只要能帮助创业期的企业度过危险,只要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完成经营,至少企业做到了第一步。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若从全世界的管理趋势看,创业中的企业,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拼的是速度、速度、还是速度,没有速度,极容易被对手吃掉,所以很多企业家选择了偏向于“独裁”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并非是他们不喜欢民主或者厌恶民主,而是在客户拿到订单支付货款之前,企业家根本无瑕去向每一位员工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用独裁保正了速度,这或许也是很多创业型企业家让下属“不寒而栗”的原因所在吧,责任在肩,结果说话,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加速了“独裁”的步伐,我们宁肯相信,每一份“独裁”的背后,都有无数个“当断则断”的勇气和信心,否则,结果从哪里来?

  二、企业持续问题:长跑第一,短跑第二,我们需要长跑的王军霞,而是短跑的刘翔。

  经历过创业期之后,企业已经无生死大碍,管理者的首要任命已经从“不死”转移到如何让一家企业持续赢利。什么东西可以持续?一定是真善美,一定是诸如诚信、客户价值等普世价值观,一定是可以在企业生根发芽的东西。

  往往这个时候的企业,开始需要战略,开始需要转型,开始需要正规化,开始需要职业化,因为这些都可以帮助企业做持续盈利。而要做到这些,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你如何动员客户一起参与你的未来发展,你如何动员员工一起参与企业的持续盈利。

  这个时候,你会选择民主,还是会选择独裁?从全世界的经验看,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一定不是哪一个著名企业家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团队和组织的集体突破,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民主本身就成为凝聚员工与客户的最好方式,而最重要的,民主的过程价值远远大于民主的结果价值,客户的意见与员工的意见一旦实现被认可,那么他们的自我实现与成就感,将会成为企业突破的一个关键点,从而实现持续盈利。

  独裁与民主的争论,东西方哲学都有这方面的讨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两种方式依然会保持各自的生命力,这既是常识,也是考验管理者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