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资金池扩容已定 允许港企以RQFII方式投资内地证券市场


      人民币资金池扩容已定 允许港企以RQFII方式投资内地证券市场

  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达到创纪录的5540亿元。用了18个的时间,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从600亿元的规模跃升至此,增长了约8倍。市场预期,到今年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将会升至万亿元。

  “利好”消息纷至沓来。8月17日,多项支持香港的金融贸易措施纷纷展开,包括允许香港企业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内地证券市场,及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同日,财政部还在港启动发行200亿元人民币的国债。

  市场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挺港”措施体现了国家对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支持,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地位得到巩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仍需拓宽投资出口。

  离岸市场雏形初现

  香港可交割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表现。目前已在香港建立了试点市场,供各类交易者使用,其约束条件是有一定的配额;而海外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资本账户放开才是朝资本账户放开迈进,但目前还没有开始。

  香港银行业自2004年年初开始吸纳人民币存款,起初增长缓慢。直到2009年7月,央行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项目”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迅速发展,以2010年下半年最为明显。

  至2010年12月,获准对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内地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至67359家,推广至全国28个城市,涵盖了全国90%的地区。从2010年6月至11月,人民币贸易结余为3400亿元,是前6个月的7倍,商品贸易驱动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长。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香港)对人民币清算协议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业务的范围。随着诸多限制的放开,离岸人民币存款开始激增。

  此外,香港是目前内地以外唯一的人民币债券市场。2010年,一共有16家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达到385亿元,今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债券达185亿元。发行主体亦呈多元化,从最初的国有四大行、政策性银行、在香港的人民币结算银行,扩展到国内及海外非金融企业,如麦当劳、重汽、卡特彼勒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基金数量高达30-40家,其中包括私人银行理财服务、保险、国际基金等。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表示,在短短一年间,香港的人民币产品经历“定息产品、基金产品、IPO产品”三个阶段,现在已经走到了第三步。

  市场渠道的局限

  多名市场人士表示,尽管中央政府及香港当局均对离岸人民币市场持以重望,然而,在市场力量具有巨大话语权的香港,人民币业务面临市场利益驱动不足的瓶颈。

  业内人士向新金融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相对悲观的看法,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人民币资产(或人民币金融产品),未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将难以继续快速发展;即使存款能成长,但由于缺乏有理想收益的产品,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也难以在离岸市场的发展中获利。

  据德意志银行预计,到2012年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可达到2万亿元。摩根大通则认为,预测香港的贸易相关人民币存款总额可能在5年内增至高达3.5万亿元。随着人民币存款的猛增,问题也随之而来,巨额离岸人民币如何寻得出口?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以人民币结算的离岸人民币“点心债”井喷式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总规模已经达到510亿元,发债机构近30家,品种、期限、收益及发债主体都呈现多样化,但是在机构看来,“可投的标的仍然不多。”

  据新金融记者了解,内地银行、财政部和内地企业是香港人民币债券的主要发行者,一些境外银行和企业也逐渐加入进来。不过,相对现在5000多亿元的人民币存款,人民币资产(债券和贷款)规模太小。因此,目前香港绝大多数的人民币滞留在存款账户,平均年化收益水平仅为0.4%。

  此外,无论是境外首只人民币债券基金还是首单人民币IPO,发售情况都不如市场预期理想。

  2011年4月末,香港首只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信托基金——汇贤产业信托在香港挂牌。

  此前,香港房地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基 汇资本的总经理吴继炜曾表示,其正初步研究分拆部分内地投资物业,以房托形式上市集资,但最近表示因市况未如理想及估值不佳,今年内都不会考虑相关方案。
 

       内地银行业务面临考验

  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日渐加强,一向靠息差生存的内地银行的国际业务能力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据香港金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香港拥有近150家持牌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的香港分行。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魏凤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是会扩大,香港的优势比起其他地区相当显著;二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增加。这些因素会使中资银行的国际业务得到提升。但是,由于香港市场上银行是实行市场化的利率,所以净息差是否会得以提升尚不明确,这个不是政策可以左右的。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为中国银行在香港地区的持牌银行,据中银香港2011年度一季报,因清算行业务人民币资金增长的摊薄效应,净息差同比进一步收窄。

  中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会对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有促进作用。“对中国银行而言,会有正面影响。因为中行的息差一直受到海外市场的拖累。对工行、招行也可能有影响,但对其他在这块业务开展不多的银行而言,影响不大。而对于中国香港本地银行而言,还是要看美国与欧洲是否有加息的意图。”

  中银国际表示,香港人民币资产规模要扩大,目前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存款、人民币IPO等业务,由于目前香港还没有人民币贷款,如果以后这块放开了,可能会带动净息差上升。

  澳新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周浩则对记者表示,目前人民币进入香港后再流通面临瓶颈,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从内地进入香港后,钱很难通过香港再到别的地方,除非企业有外汇指标。所以,要真正使其对香港银行的净息差具有影响,香港对人民币的需求必须真正得到提升。

  投资机会多样化

  相对内地业内人士的谨慎,香港的业内人士相对轻松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近日中央政府给香港的多项措施,有利于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动荡、受到欧美债务危机冲击的香港市场带来信心。

  里昂证券策略分析师Francis Cheung 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由于人民币资产的增多,香港本地银行可能对内地企业进行更多的人民币贷款,这块的利率较高,会提升息差;同时,人民币业务也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手续费收益。

  基汇资本执行合伙人暨中国业务主管彭庆邦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香港市场上投资者对于人民币存款持乐观态度,因为在港人民币存款的利率比港币要高,另外,人民币债券对企业也有不少吸引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不仅是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对银行而言,受益于香港人民币资产规模的扩大,香港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净息差可以从目前的20个基点上升3倍到80个基点;对外资企业而言,还可以将其内地的房地产和基建等产生稳定现金流收入的项目证券化,在离岸市场上发行人民币房地产信托(REITS)、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

  据德意志银行的估计,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房地产和基建类项目的存量约为2000亿美元,如果其中10%的资产在离岸市场进行证券化融资,其创造的人民币资产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人民币。

  汇丰银行预计,“走出去”的企业希望能通过使用人民币结算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另外,这也是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未来半年内人民币将首次超越英镑,成为全球贸易企业考虑采用的三种主要结算货币之一,并预计年内人民币将超越欧元,成为贸易企业结算货币的第二选择,仅次于美元。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总监慕华泰向新金融记者表示,17日宣布的一系列人民币业务相关的新措施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大步。

  新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内地企业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同时,为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资本市场打开了一条重要的渠道,完成了人民币全球流通的完整路径,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有很好的提振作用。

  此外,今年6月,港交所宣布人民币证券首次公开招股(人民币IPO)拟实行单币单股和双币双股两种模式。港交所上市推广部主管蓝博文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目前,内地约有1亿投资者,随着内地市场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一旦内地允许投资者参与香港股票市场的证券交易,香港上市公司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对投资者而言,也增加了手中的人民币的投资机会。(新金融记者 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