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王国刚
中国经济现在十分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可考虑的问题方方面面。造成这种复杂情况和不确定性有着多方面原因,有的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现实存在的,各种目标本来之间就相互矛盾,要在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困难。但也有我们在认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中国的GDP增长率。按照“十一五规划”定的增长率是每年7.5%,但实际结果是年均11.2%。那么,11.2%是正常的呢还是7.5%为正常?同样的,“十二五规划”定的GDP增长率是7%,但2011年第一季度是9.7%。由此,中国目前的GDP增长率究竟是太高了还是太低了?
从去年5月份起我国物价再次快速上涨,导致现在大家几乎都在讲要控制通胀。但我认为中国不存在西方国家意义上的通胀,而只有物价上涨。这里也存在一个认识问题。物价上涨的成因是什么?第一,来源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即食品类)价格上涨。中国的CPI由八大类构成,其中七类是非食品类,这七类从1998年到今年5月份,按照月度计算涨幅没有超过3%的,真正超过的是食品类,正是由于它的高涨才引起了CPI的上升。西方国家通常所用的CPI是核心CPI,核心CPI是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的。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的非食品类价格增长率从1998年到今天都没有超过3%,也就不存在通货膨胀。那么,食品类中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CPI的上涨?2004年是粮食,2007、2008年主要是猪肉,目前这一轮从去年开始主要是瓜果,今年又有了新的因素。
食品价格上涨来源于因自然灾害引致的供给减少,比如今年旱涝急转造成的养殖和种植业的减产,因此,应对之策应该是财政政策——赶紧给农民财政补贴,让他们有自救能力,而不是所谓的通胀,这无法从货币政策收紧中求解。从国家实施的对策来看也是基于改善供给,比如去年11月份国务院发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通知一共有16条,但里面没有一条是货币政策。这16条是行政政策加行政措施,为什么?因为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不能指向货币政策。
第二,物价上涨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价格、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价格今后还得涨。我们的任务不是不让这些价格涨,不是让这些价格稳定不变,而是让它每年涨的幅度能够限制在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涨是必然的,而且这种上涨其实是在纠正扭曲的价格机制。我们工业品的价格构成有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有劳动力成本,还有利润,但是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利润,只有前两部分构成。这是我们上个世纪为了支持工业发展让农民所付出的代价,即所谓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工业利润比较大,人们当然愿意投资工业。而当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不仅没有利润,甚至连劳动力成本都不能保证,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为什么今天工业资本下不到农业中去?城市资本下不到农村?金融进不了山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资本要追求利润,可是农产品没有利润。因此,真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理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中必须包含利润。我们今天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得涨。这事搞清楚了你就会明白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通胀,而就是物价上涨。
第三,一些人将物价上涨对大多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夸大了,他们常常在讲通胀,但从来不讲城镇居民收入同时也在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数据反映了收入变化情况,回顾一下历史,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万亿是在1989年,从1949年到1989年,我们用了40年的时间;1年新增储蓄存款突破1万亿元是2002年,从1989年到2002年用了13年;1年储蓄存款突破2万亿元是2005年,只用了3年;1年储蓄存款突破4万亿元是2008年,也只用了3年,且期间跳过了3万亿台阶。目前我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达32万亿,大概是5万亿美元,大于美国加上欧元区国家所有的储蓄存款。试想一下,如果大家把钱都拿出来花,这个物价可真要飞起来了。
物价上涨过快当然就得控制,有人由此想到了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然就包含了“不断完善”的含义。今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比适度宽松肯定是有所收紧,所以有人说今年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我说不是,只是比适度宽松有所紧缩。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五个: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债券、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窗口指导-信贷管控,我认为这五个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我国物价上涨方面缺乏实质效用。利率提高了,猪肉就不涨了吗?2007年我国6次提高利率,可是仍没起到作用,CPI照样在涨。所以,对于通胀、物价上涨,对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们需要重新进行审视,把过去的一些认识偏差纠正过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使我国经济尽快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
用货币政策控制当前物价上涨不是对症下药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