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上,ztekiller感慨
“和美国的同学聚会聊天。发觉美国太过程式化。除非是大的创新,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否则很难打开局面。
而中国只要是微创新,看你怎么想怎么运作,就可以搞开。
阿Q活在那个时代真倒霉。现在阿Q就代表某种活力,杠杆,和博傻。
孔乙己活在现在肯定不在咸亨酒店喝黄酒,而是几家创业公司老板。”
我试图解读下他的表述:
所谓微创新,即在逆向仿制的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也就是山寨的进阶。
从QQ到山寨iPad,都是典型的微创新,其积极意义在于免费或摊薄陈本,使服务产品平民化。但大者恒大,“梅特卡夫定律”使互联网垄断问题难觅积极的答案,先入者会抄袭并扼杀后来者所有的努力,这就是腾讯之恶。
中国的微创新不能忽视的背景就是垄断——国家层面的封闭和垄断,无论版权的缺失又或者GFW的阻挡,其结果就是形成与日本极其相似的闭关锁国,并进一步降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的微创新还没有超越日本当年的阶段,但是日本已有失败的教训。
学习美国
美国是在学术、专利、律法等比较规范的国家,依靠简单的模仿改良,是无法形成颠覆性开局的。
美国的创新无疑引领世界潮流,仅仅聚焦最近20年在ICT领域的革新,就会发现美国几乎是一枝独秀——IBM将PC产业构建完全开放体系、在电信封闭产业链上再构建垄断的苹果、从微软OS到Google搜索再到Android移动OS、成为音乐价值链掘墓人的iPod和MP3、将社会虚拟化的Facebook……无一不是深刻改变你我生活的历史里程碑。
特别是iPhone和Android,以及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的业务——美国虽然在无线标准的主导权领域让位于欧洲,但是创造了一种更给力的新形态,颠覆了传统价值链。
汲取日本教训
日本从1950、60年代开始仿制抄袭美国的技术产品,到Walkman的诞生应该宣告其微创新时代的转折。其后有80年代的辉煌之巅,日本甚至试图买下美国的土地和资产。再随后,就是90年代的溃败。
究其原因,日本人精神层面对于“微创新”深入骨髓,表现形式为可以制造最精密的部件,但对于系统层面的理解很难差强人意。
日本国民也对于盆景、饮食、模型这些“缩微”的东西,也包括丰田的Just In Time/TPS极具钻研精神、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但从未见到日本的KFC出现,而中国中山的小号手也已崛起,自下紧紧进逼。
同时,封闭的本土市场使得技术标准难以交流、革新及进步。如日本在互联网产业非常尴尬,没有任何一家领袖级的公司,日本所有的网站都在日本局域网内运作;再如PDC,以及在电信领域身影几乎消失的NEC、日立和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