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体验生动说故事


  应香港HdAV杂志之邀,在我的下一期香港专栏「映画人生」中,为「关云长」电影(甄子丹主演)写观后感。虽然早在幼年就已熟读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事迹,为求下笔慎重,仍然购买了「关云长」电影DVD,希望藉由细细品味电影内容,为香港的专栏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由于事先已知道「关云长」一片主要叙述关公暂降曹操时的耿直,与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不免对此已熟悉多年的故事,缺乏了一点对电影情节的好奇心,以致于一直未抽空欣赏电影DVD。直至截稿日将近,为避免耽搁杂志社排稿时程,上周末刻意安排时间观赏;为了避免对故事情节太过熟悉,而减少了新鲜感,突发奇想,以自家新推出的2D转3D投影机来观赏,期望透过3D立体画面的临场感,增加对电影的新鲜及好奇感。

  模拟3D立体画面,让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段早已熟悉的故事,也因为3D的立体感,让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故事更显得逼真,更令人震撼。同样的故事情节,同样的导演与编剧,只因不同的呈现方式(2D与3D),就带给我超过预期的感动,不禁让我思考,真正的原因为何?是因为模拟3D立体画面所提升的立体感?还是因为3D画面让我彷佛亲临现场的临场感?或者,既非「风动」也非「幡动」,只是自己心动?

  在企业内部会议中,也常出现类似的场景。同一份企画,因不同的人所做的简报,而得到不一样的支持程度,原因为何?有人认为与简报者的职务高低有关,也有人认为与简报者的口才有关;依笔者看,可能也与能否提供在场听众身历其境的临场感有关。不论职位高低,或口才优劣,如能将现场听众带入企画案情境中,提供类似亲临现场的3D体验,自然能够引起更大的共鸣与支持;反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或者缺乏新意的企画案,可能都很难得到长官或同仁的支持。

  在影像技术的演进史上,3D立体影像的时代已经来临,拥有3D影像设备,不再遥不可及,甚至已是唾手可得;在沟通过程中,将观众带入我们述说的故事当中,创造与会者的3D立体体验,将可能是我们未来沟通技巧,甚至沟通艺术的更高层修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