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产品为何“热”不起来


  自2010年10月份中国版CDS即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出台开始,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除了几笔“开门红”之外,之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陷入了零交易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信贷市场和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均增大,各家金融机构对于转移或分散风险的渴望都越来越强烈,这个时期无疑是CDS发展的最佳时机。

  之前我们一直自贬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条件还不成熟,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信用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信贷市场更是天文数字,信用等级覆盖全面,金融机构分化经营的局面也已经形成,市场交易商对于ISDA(国际互换及衍生品协会)也达到统一的认识,可能发展复杂衍生交易工具的条件至今我们还不具备,但是发展基础衍生交易工具的条件我们已经绰绰有余,CDS市场成长的土壤已经形成。

  那么,阻碍国内CDS市场发展的最大弊端在哪儿呢?我认为是现在的交易商过于局限,都由外资银行和主要商业银行组成。主要商业银行这边,同质性太强,CDS基础资产中涉及的企业,往往都是主要商业银行的授信客户,现在说要把这个企业的信用违约合约作为基础资产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交换,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外资银行这边,交易能力是很强,但是对于基础资产的熟悉程度太差,抗风险能力也有限。所以,扩大交易商的范围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CDS市场需要引进诸如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机构的多样性才能达到转移风险的效果,为大力推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