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妈妈的鸦儿胡同
这次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我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看鸦儿胡同,1927年之后妈妈就生活在鸦儿胡同12号。关于这一点我很小就知道,因为户口本上在籍贯一栏里不仅写了北京,还写了这个地址。我退休之后,也看过妈妈写过回忆录,她在世的时候也多次讲到这条胡同,我的印象里就是从烟袋斜街进这条胡同。这次在游玩过后海之后,又折回地安门外大街北上很快就找到了烟袋斜街。
在烟袋斜街口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一位年迈七旬老人坐在街口,挂着牌子:“北京人义务指路”。我便上去询问鸦儿胡同,老者好像很明白我的意思:“往里走,烟袋斜街那一头就是鸦儿胡同,有李记酱牛肉,燕麦烧饼。”
妈妈在鸦儿胡同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候连吃饱饭都困难,她已经18岁了,这时候她进了李德全办的平民学校——求知小学,然后读完求知中学。李德全是冯玉祥的夫人,她是用冯玉祥剩余的军费办的这所学校,是一所免费学校。
2000年的时候,妈妈在电视里看到希望工程的报道很激动,还特地写了一篇《怀念李德全先生》,2006年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说:“要使中国的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3月19日妈妈的这篇文章便刊登在《中国教育报》。
这篇文章中妈妈引用李德全在毕业典礼的一段话:“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今天的教育向广大贫民的孩子敞开大门,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
随后,李德全的女儿冯理达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正好教育电视台也准备为李德全的平民教育做一个专题片,冯理达专门从北京打电话来邀请妈妈去北京,但是由于妈妈年事已高,没有能够成行。
只要一说到鸦儿胡同,就必然会让我想到妈妈的这段经历。
烟袋斜街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而今烟袋斜街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各种各样的店铺,来来往往的游客不断。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大清邮政信柜”这个邮筒看来也便成了传世珍宝。
走出烟袋斜街就是鸦儿胡同,这时鸦儿胡同的东入口,路北是单号正在搞什么建设,路南是双号,于是一家人就开始寻找着12号,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问了当地人说也不知道。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者说,解放前的门牌号与现在的不是一回事,从前的12号谁也找不到了。
鸦儿胡同很长,是北京第二大胡同,西北至甘露胡同,有文章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地区管委会对后海的整体商业开发,整个後海沿岸成为北京继三里屯酒吧街之後的第二大酒吧聚集区,鸦儿胡同因为临湖而建风景优美,很多房舍被改建为酒吧,华洋杂处终日喧嚣,再不复当年静匿恬淡的景象了。
回到会同口,又来到李记传统小吃铺,孩子们说饿了,而我更想品尝这里的酱牛肉,于是大家坐下要了2瓶啤酒,一盘酱牛肉,一盘爆肚,一盘盐水毛豆,还一盘红心萝卜,加上10个烧饼,一家人一边说一边就吃开了。
我的两个女儿对着爆肚特有兴趣,问我这是不是电视剧《大宅门》陈宝国吃的那种爆肚?我回答说就是这个,这个爆肚很地道全部是羊百叶,小料也很正宗。
而两个外孙对酱牛肉特别有兴趣,夹着烧饼就着矿泉水,大口大口的吃,真让人看得喜欢。
我太太是一个会讲笑话的人,她突冒出了这么一句:“你外公,今天在这里是寻找老表的。”两个女儿女婿听懂了,两个外孙肯定不懂。我笑了,细细算起来妈妈这一辈人这是第三代,我是第四代,而小外孙们就是第六代了。我真不知道我的老表们究竟在何处?
而此刻愉悦的心情渗透了天伦之乐,更深的是我终于回到了妈妈的鸦儿胡同。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