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物价措施不含货币政策


  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作“半年报”,发改委、财政部主谈。尽管各方依然大谈“把稳定物价作为调控的首要任务”,但发改委给出的“若干稳物价的措施”当中,已经没有了“去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的提法。

  有人可能会说:货币政策是央行主管,所以发改委无权阐述。不对。因为发改委是受国务院委托、代表国务院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所以,如果国务院对物价控制措施中确有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发改委的报告中一定会体现。而这一点,在上一次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中是有的,提法就是“要努力去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具体看下半年“稳物价”的若干措施包括:加强重要商品市场调控和产运销衔接,组织好主要粮食品种和食用植物油收购,充实短缺品种储备,适时增加市场投放;抓紧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收费政策细则,进一步规范和降低流通环节不合理收费;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上述措施基本集中于“流通和供给”环节,而非“货币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中央用了“稳物价”的提法,而不是“抑制物价上涨”或“压物价”。

  为什么用“稳物价”而非“压物价”?张平和谢旭人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什么要“稳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就是:既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这就是说:压低物价,不能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要找到“平衡”。

  股票投资者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实际是指出“稳物价不可以过度紧缩货币”。我们多次强调过:货币政策属于“总需求”政策,过度紧缩货币会对中国“内需经济”构成严厉压制。所以,如果采取紧缩货币方式抑制“输入型物价上涨”,那不仅物价压不下来,而且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失速,形成“滞胀”。

  现在看,中央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尽管中国现实的货币条件已经出现“过紧现象”,但现在转变还来得及。

  第二,无论是发改委、还是财政部在谈到物价问题的时候,只是在谈到国际经济环境的时候,使用了“通胀”字样: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刺激经济复苏政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凸显,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主权债务问题日趋严重。但是,在谈国内经济问题时却只字不提“通胀”,而一概使用“物价上涨”。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前不久,发改委物价司司长专门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撰文”谈中国的物价形势,同样是只字不提“通胀”,而一概使用“物价上涨”。这说明中央最高层已经意识到:“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为什么十分谨慎地使用“通胀”字样?原因很简单,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经济学家误导社会公众,一看到物价上涨就是货币超发,就喊紧缩货币。这样的压力,势必挟持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把经济推向“滞胀”。

  我们再次重申:物价上涨就是物价上涨,不要简单地理解它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发行过多(膨胀)。货币发行过多一定会引发“物价上涨”吗?过去20年,日本大规模发行货币,并同时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果如何?GDP几乎为零的增长,CPI增长率低于1%。

  为什么大量发行货币物价不涨?内需严重不足。许小年当年有个生动的描述,他说:货币政策就像一根软绳子,拉住经济增长很容易,只要货币紧缩就行;但如果指望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那它“软的很”,无能为力。这个认知十分正确,日本、美国、欧洲的现实情况都证明了这样的论断。

  其实,从理论上说也是解释得通的。为什么在内需不足的前提下,货币政策无法推动物价走高?无法推动经济增长?因为,内需不足――企业不愿意投资、居民不愿意消费,就算信贷放得再宽,投放再多货币,也没人愿意贷款。货币投不出去,物价怎么涨?经济怎么涨?

  同样,紧缩货币一定会抑制物价上涨吗?我们同样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因为,物价上涨的原因,不一定货币因素。比如,供给不足就可以导致物价上涨,尤其是基础性商品――石油、粮食价格上涨,那物价总水平一定稳不住。如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以及近年来中国的物价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