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高新区开启全新“加速度”


  这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新城;

  这是大江之畔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她就是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她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蓬勃的生机,为这座江南钢城增添新时代的风采。

  走进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变化正如雨后春笋般让你目不暇接,一幅壮美的建设画卷成为大江东岸的一道风景: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放眼热火朝天的场景,路在繁忙中延伸,厂房在繁忙中拔地而起。规划中的区域版图,新项目的开工建设,这里每天都有新进展、新改变。慈湖高新区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在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生态型大工业轨道上,全速前进。

  这里承载马鞍山城市空间发展的宏大战略,改造这片土地的历史,曾经的江滩、曾经的荒地,这个“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融合点”,将在下个10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马鞍山市最为浓墨重彩的全新增长点。

  没有创新的视角,缺乏想象力,就不能理解这里。

  当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和企业家接踵而至,许多人是第一次踏上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的土地,耳边是诱人的科技“战略”规划,眼前是尚待开发的科技沃土。有来者幽默地说,要理解并接受其中的差距,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更多的来者则说:科技在这里将化为财富,希望在这里将插上翅膀,梦想在这里会变成现实!

  神圣的使命,攻坚的挑战,这一切不是“浮云”,这一切都是可以触摸到的现实。推动这一切从梦想走进现实的,是一股新的驱动力创新,与过去的要素驱动不同,这股动力更绿色、节能、环保、低碳、高效和持久,在这股动力的驱动下,马鞍山慈湖高新区这个火车头将跑出新一段惊人的加速度。

  解析:要素驱动的快与痛

  马鞍山市是钢城,亦是诗城。在地图上看,马鞍山正是一个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标志性符号,皖江城市带的“箭头”。这一块面积仅为1686平方公里,不到安徽省面积的2%,经济总量位居安徽省第四,人均GDP稳居全省榜首。

  位于马鞍山市北部的慈湖高新区(原慈湖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5月,自建区以来,积极加大老企业的改组、改造和整合力度,按照注重特色、形成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开展招商引资,工业规模8年翻三番,聚集效应凸显。是安徽省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开发区、安徽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了安徽省首家台湾工业园,综合竞争力在安徽省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但以资源、环境、土地等为代价的要素驱动模式,虽带动了开发区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这一传统的驱动模式,使慈湖高新区完成了最早的工业化积累,然而,也留下了不少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当时的马鞍山慈湖经济开发区(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的前身)人上了生动一课。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经济运行困难增加,工业负增长格局开始出现。当年的第一个季度,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19%;实现技工贸收入同比下降31.4%;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8%。招商难度不断加大,部分已签约项目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影响实际利用资金进度。项目推进难度加大,部分企业受资金链条收缩影响,投资资金进一步紧缩,投资信心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开始放缓。

  就开发区本身而言,发展的瓶颈也逐日显现。在国家有关政策已经明确的大背景下,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正在减弱,直接影响外资项目引进,对招商引资提出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于一个刚刚起步建设不久的省级开发区而言,自身的财政实力不强,也极大地制约快速发展。用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胡春华的话来讲,开发区发展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和地方资源结合的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马钢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低端产业需要加快退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高新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载体的作用体现不明显。研发创新要素的集聚还不充分,对全市科技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创业氛围淡薄,孵化创业功能欠缺,创业来源也相对缺乏。生活配套、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实施和组织匮乏,商务环境亟须完善。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马鞍山市要和芜湖市、巢湖市一道“推进跨江联动发展和一体化进程,高起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如果仍是继续原来的发展模式,依靠消耗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去赢得发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时不我待,成为当务之急。

  谋变: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面对压力谋划发展,在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255”城市发展战略及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业发展思路的背景下,编制慈湖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一新两高”(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现代服务业)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业孵化机制,加强循环经济的特色化发展,提升园区城市功能,营造一个有利于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建设成为特色明显,对区域发展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国内知名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率先吹响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冲锋号角,而更是凭借不断聚集的创新要素优势,成功为创新驱动力加码。

  马鞍山是八百里皖江第一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安徽省两家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之一,是安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东进发展的“桥头堡”。由于地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交汇点,既是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同时也是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难得的历史机遇,使马鞍山享有“中部崛起战略”“长三角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战略”三轮国家战略驱动的机遇,成为创新创业的政策福地。

  马鞍山市更是将慈湖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高新区成立之日起,市委、市政府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委副市长、分管科技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新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慈湖高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会议制度和推进机制,营造了集全市之力推动高新区发展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和重点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研究高新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高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在管理体制上单独设立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并赋予市级经济、建设管理权限,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国土资源、规划、环保、公安、国税、地税、工商、质监等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新区相应的管理部门或派驻机构充分授权,在市级职责范围内的所有管理、审批、上报事项,都在高新区相应部门或派驻机构实行“一门受理、一次办结”。

  前不久,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办法的通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慈湖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研究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时,市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向高新区倾斜。在财力保障上,市级科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企业技改、服务业等专项资金也向高新区大幅倾斜,市政府通过市级融资平台,每年可为高新区融通资金10亿元以上。

  靠着创新要素的驱动,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正在悄悄发力,掀起了一阵创新创业热潮,在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等方面找到了新的驱动引擎。

  慈湖高新区内现有工业企业17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6家。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达到450亿元,同比增长38%;工业总产值298亿元,同比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46%;财政收入达11.74亿元,增长32%。园区高新技术企业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8.67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56.6%,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0.2%。2011年一季度,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2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安徽省级开发区前三强。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市场发展需求,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形成了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软件及其服务外包“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10年,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87.4亿元,占园区总量的63%。

  高新区紧紧围绕马钢集团,依托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园区投入大量精力建设新型建材园和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吸引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以中钢天源、奥盛新材料、金星钛白、丰原生化、中海新材料等若干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为主导,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2010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7.4亿元。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在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上坚持“内升外引”的原则,对老企业进行改造、整合和提升,不断淘汰低端环节,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同时积极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引入,在关键零部件、高速铁路以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集聚了方圆回转支承、华骐环保、统力回转支承、西班牙艾科洛(马鞍山)风电齿轮箱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

  慈湖高新区充分发挥港口、陆路综合交通优势,立足马钢,依托现有钢材经销商和钢材加工、仓储、运输配送企业,积极建设华东钢铁物流园,加快拓宽物流品种,逐步向水—路—空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2010年,高新区货物吞吐需求达到4825.6万吨,年均增长23%;现代物流产业经营收入突破150亿元。

  依托马鞍山软件园,聚集了东华软件、安徽晟峰、微因泰克、水木动画、安艾迪等40多家优秀软件企业,在ERP、GIS、EC等应用软件领域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10年,软件园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马鞍山慈湖高新区迎来“大招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定位,那就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领航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发展的集聚区、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循环经济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先导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城区。新时代的朝阳,每天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破局:产学研用联动打造核心创新力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的创新驱动之路应该怎么走?

  2010年5月26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了一件事情,牵动着不少中国人的思绪和钱包。那一天,苹果公司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

  小小的苹果,魅力何在?有网友给iPhone4算了一笔成本账,结论是苹果从每台机器身上,要赚近3000元人民币! 苹果的成功,折射出理念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聚变以后的惊人效益。一只苹果创造的神话,给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人以深深的刺激。

  有学者这样来点评创新驱动、要素驱动与资本驱动三者之间的不同: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要素驱动是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资本驱动是形象的“修马路、建高楼”;而创新驱动则是注重内生增长,好比汽车安装了一台能够自动补充能量的引擎。

  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驱动下,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收获了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园区已拥有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6家。高新区绝大多数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基本覆盖了重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的企业研发中心网络已具雏形。

  高新区还通过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区内的中海新材料、丰原生化等62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促进安徽工业大学5所学院与区内的10多家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中海新材料和同济大学共建了博士后工作站。高新区建成了全省首家市校共建的高新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区内企业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技术。至2010年,区内企业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49件,实用新型专利2136件,其中约60%的专利实现了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

  高新区作为安徽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现有马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马鞍山生产力促进(国家示范)中心、2家冶金行业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园和马鞍山软件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培育了一批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企业。马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拥有11.2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在孵企业达到120家,累计毕业企业55家,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拥有专利180项。马鞍山软件园现有孵化面积6.8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软件企业4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

  高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锡豪普钛业将总部迁至高新区,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金红石钛白粉生产基地;意大利迈特诺(马鞍山)高铁特种电缆等一批国外高新技术项目纷纷落户高新区。园区通过建立安徽省首个台湾工业园,打造对台招商引资新平台,依托中国合成橡胶和台湾和桐化学等台资企业实现了“以台引台”。马鞍山慈湖高新区还通过与上海徐汇(国家级)软件基地达成关于高新区软件园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在品牌、管理、服务、技术、资源、平台等方面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园区目前拥有外资企业23家,进出口企业19家。2010年,实际利用内资62.1亿元、外资2.76亿美元,分别增长36%、35%,实际利用外资位居安徽省级开发区首位。

  在此基础之上,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积极探索低碳发展,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区内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三层循环经济体系。“十一五”期间,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6.1%,COD排放量降低20%,SO2排放量降低70%,年污水排放量降低35.5%。此外,高新区始终坚持土地集约利用,实行“集中开发、集中供地、合理规划”运作方式,在项目签约时实行供地面积与投资额度、产出和税收收益挂钩,限定容积率、开工时间和出让地块的开发建设周期的“三挂钩”和“三限定”政策。截至2010年底,慈湖高新区已实现开发土地面积9.22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6.968平方公里,工业项目用地开发率达95%以上……

  “这些新政策、新措施的的实施,在慈湖高新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必将推动高新区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科学之路。” 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胡春华说。

  围绕“创新驱动”这一目标,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三五三”工程,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机融合。

  首先是聚焦三种资源。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以西部和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着力推动企业加强和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关键科研项目上的对接,扩大创新主体的地域范围,聚集外部科研资源。通过加快推动马鞍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马鞍山国家金属制品检测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工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向高新区集中,聚集市内科技资源;加大对园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研发机构力争每年帮助企业建设研发机构10—20家。

  其次是搭建五大载体。通过建设高起点高水准的研发园、软件园、火炬创业孵化园、大学科技园和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及质量检测平台等。

  再者是完善三类服务。完善投融资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以及为企业的产品推介服务。

  通过这种创新联动发展模式,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将加速区域资源整合,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品牌优势,多方面的承接产业转移,多角度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汇聚皖江城市群的各类优势资源,凝成区域发展创新合力,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通过发挥高新区创新创业源头的作用,加快技术输出和企业培育,形成产业链深入合作,推动全市产业升级。

  今天的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创新驱动”的天地里,气势若虹,云蒸霞蔚,正向建设国家高新区的目标高歌猛进。——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