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 才能服人


  本文原为我发表于台湾《经济日报》(2011年8月2日)之专栏文章,特与各位博友分享

  吕布,三国时代著名武将,原为丁原义子,后投靠董卓,之后自立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虽然最后兵败为曹操所杀,但论个人骁勇善战,堪称三国时代第一勇将。关于其著名的个人勇猛,除了民间流传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外,辕门射戟帮助刘备智退袁术大军,同时显现了他百步穿杨,神乎其技的射术;当然,最令大家朗朗上口的,当属「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张飞得合三人之力,才能打退吕布的事迹,更直接叙述了吕布的神勇。

  虽然个人勇猛在当时天下第一,但吕布的最终下场在三国人物中,属于最下乘的,兵败被杀,同时就算不是遗臭万年,也至少属于千古不受之流。吕布不受历史评价欢迎的程度,甚至更超过项羽;同样是个人勇猛,天下第一;同样是兵败;但项羽多少赢得了悲剧英雄的评价,但千古来少有人以「英雄」二字,评价吕布。项羽虽败,但似乎败在「管理能力」与「管理肚量」;但吕布除了具备项羽的管理缺点外,个人品德低下,似乎才是千古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张飞称他「三姓家奴」,主要因为吕布原为丁原麾下;在丁原与董卓斗争失败被杀后,再度投靠了董卓;最后又因貂蝉的美人计(此系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版本,但按三国志记载,吕布杀董卓是因曾被董卓用戟投刺,暗恨在心,又和董卓侍婢私通,恐被发现)而杀了董卓,而后亦曾投靠袁术与袁绍。一再的见异思迁,一再的卖主求荣,很自然的未能赢得历史的尊敬。

  以现今企业管理来看,能力与品德何者更为重要,已是讨论许久的话题;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国度,有时难免有不一样的答案。但若以中华文化的历史定位来看,「品德」似乎仍是赢得尊敬的必要条件。同样是最后兵败,项羽只落了个千古感叹,而吕布落了个千古骂名,差异在品德。若与关羽相较,那差异更是天壤之别;同样兵败被俘,关羽宁死不降,虽死,被后人千古传诵;吕布愿向曹操投降,仍被曹操所杀,为后人所不齿,差异更在品德。

  没有能力的古人,无法在历史上留名;但必须德才兼备的古人,历史上留下的才是芳名,而非骂名。同样的,企业管理中,没有能力的很难被重用,但兼顾品德修养,才能赢得尊敬。现代企业虽未若封建时代般的严格要求品德修养,但「守法」与「不害人」似乎是最起码的要求。

  有能力的人才能有舞台,但舞台上,有品德的人才能赢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