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投500亿治水兴水


  “兴莞必先治水。”张国平表示,“十二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东莞治水兴水的总投入预计要达500亿元左右,其中财政投资约一半。我市将落实好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2015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3.5亿立方米以内。

  据记者了解,为了深化全市水务一体化改革,一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水务工作会议今日召开,届时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市力争年内完成大市区各水司(自来水公司)的整合,实现大市区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

  【关于“水荒”】

  兴莞必先治水

  记者(以下简称“记”):针对我市的水资源困境,市水务局目前有什么思路破局?接下来会有哪些举措?

  张国平(以下简称“张”):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人类治水史。水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不把握好东莞的水情就很难把握好东莞的市情,兴莞必先治水。东莞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针对我市水资源问题,市水务局的工作思路是:按照“境外拓源,境内水库联网、扩容,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的原则,以搞好水资源调蓄和配置,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力构建多源可靠的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具体措施有:

  一要积极拓源。要继续推进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二期工程建设,跟进并推动西水东调、惠州观洞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建设,及早实现我市各个水源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我市水源多源化的目标。

  二要严格保护。境内饮用水源是我市水源安全之本、水源优化调度之基、供水安全之根,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源水库保护区,按时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隔离围网工程建设,另外通过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对联网水库集雨范围内的不同污染源实施水源保护工程。提请省水利厅牵头,加强协调深莞惠三市联合治污,按照上滞、中截、下疏、调污排清的原则,尽快实施石马河河口水源保护综合整治工程,切实有效地保护东江水质。

  三要强化节水。要建立原水管理的专门机构,加强对饮用水源实施统一管理,落实好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开展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加快节水重点工程建设和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加大生活、生产、生态节水力度,确保2015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3.5亿立方米以内。

      【关于江库联网】

  一期工程力争明年汛前通水

  记:针对我市城市供水水源单一现状,我市已经启动了全市江库联网工程建设,对现有的松木山水库、马尾水库、五点梅水库等8座水库通过输水箱涵或隧道工程进行联网,这将开辟出我市城市供水第二水源。市民最关心的是,目前该工程进展如何?对我市的供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目前,东江提供了我市近90%水资源,我市用水过度依赖东江,且我市主要水源地汛期受河道排水污染、枯水期受上游来水量减少及咸潮上溯影响,水源安全难以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江库联网工程是我市面临新的水资源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水源保证工程。

  该工程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包括建设沙角泵站、输水干线及联通松木山、马尾等东线四座水库,现一期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0%左右,力争2012年汛前通水;二期工程包括同沙、横岗等西线四座水库的联网工程,将于2012年启动前期设计工作,并计划“十二五”期末建成并发挥效益。

  江库联网将为我市带来以下利好:一是境内水资源可增加1.9亿立方米的年供水量;二是利用境内水库的调蓄能力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特殊干旱年的能力,破解我市城市供水水源单一、供水安全不足问题;三是充分利用我市本地水资源和东江丰水资源,平衡区域供水和供水布局的优化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通过联网水库的保护和水质恢复,促进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关于“西水东调”】

  我市年供水量增加5.3亿立方米

  记:我市还计划在广东省水利“十二五”十大重点工程——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中引进优质的西江水。这是否意味着市民能享受到比目前更为优质的水源?西江水应该只是东江水源的补充,引进后的优质水源该如何分配?

  张:西江与东江同属于珠江水系,相比东江,西江的水量更充沛、水质更优,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高。我市对“西水东调”工程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前期工程规划工作,如工程能顺利实施,我市年供水量能增加5.3亿立方米以上,同时形成双水源的供水格局,供水安全、供水水量和水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水污染及连续干旱年、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西水东调”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工程需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国家对于前期论证工作要求较高,手续办理流程也更为复杂;二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9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家对跨区域、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审批会更加严格;三是由于工程线路长、投资额大,方案优化、对西江下游用水的影响、水价承受能力等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和协调。

  西水东调工程目前正开展工程规划论证工作,计划“十二五”末期建成投入使用。工程在我市的供水范围为东江三角洲河网区及中西部沿海片区,工程输水线路可通过与我市正在实施的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进行对接,有效满足区域供水安全需要。


  【关于水污染治理】

  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公益水务项目

  记:我们实地调查东莞水污染现状发现,重点流域有所改善,内河涌污染仍旧严峻。在这方面有什么新思路?在资金来源、实地处理方面有无困难?

  张:河流水质改善的程度,是评价我市治污工作成效最为重要的标尺。“重点流域有所改善,内河涌污染仍旧严峻”的现象,一方面说明,经近两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先后投入超百亿元资金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成效渐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我市的治污工作任重道远。

  市委、市政府对水环境治理理念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将继续按“截污、清淤、治堤、活源”水污染整治思路推进各项工作,继续落实“市镇分工,按职落实,资源共用”的工作思路。其中,市水务局负责的重点流域治理工作,内容以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而镇政府负责的内河涌整治工作,内容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

  治污必须截污,把污染源进行收集才能治理污染,全市目前大力投入截污主干管网建设,解决了城镇密集区集中式污染源头,而对于居住分散、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因每个地区的特点各有不同,故具体措施均需因地制宜制订,通过箱涵式二次截污、灵活就地处理等都是治污的综合手段,以解决分散点源污染问题。

  在资金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水务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以保证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措施:一是落实中央1号文要求,市、镇两级财政对水务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在2010年基础上要有明显提高;二是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务建设信贷资金;三是采纳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投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水务工程项目。

  【关于“市区供水一张网”】

  三大难题有待解决

  记:新的国家标准将在2012年7月1日强制执行,将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大幅度提高。我市如何积极应对?力争年底实现大市区“供水一张网”,我市还存在哪些困难?

  张:我市将通过优化调整供水布局,加快实施城市供水干管的互联互通、持续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强化水质监测,推进集中供水区域水厂的升级改造,淘汰工艺落后、供水规模较小水厂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现“水资源统一配置,供水统筹调度,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一张网供水格局,保障供水水质全面达标。

  关于“市区供水一张网”的工作,市东江水务公司已成功收购莞城水司,南城水司的收购工作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目前我们正积极与东城、万江街道商谈整合的具体细节,也即将进入实质性托管阶段。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三个,一是整合前期资产评估难度大、收购谈判耗时较长;二是仅靠企业筹措整合资金,压力较大;三是有的街道辖内还有部分村级水厂未完成整合,拖慢整合进度。

  市区供水企业整合后,市区的供水系统要重新优化,联通主干管网,进行水厂工艺升级改造,对从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意味着大市区供水将实施统一的供水调度,统一的规范管理,市民将享受统一规范的服务,享受统一达标的水质以及相同的供水价格。

[东莞中小在线 http://www.sme07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