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的重要领域。或许,2010年两国的能源关系将更加微妙,并且,随着能源地位的凸显,两国的能源合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与走向。
去年年底的中美领导人会谈之后,双方即联合发表了长达6400多字的“中美联合声明”,其中有1782个字涉及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双方表示今后将在新能源的7个方面展开合作。这一声明奠定了未来若干年中美新能源合作的基调,在世界能源这个大舞台上,“中美共舞”必将迎来一个合作的高潮。事实上,能源合作也离不开经济、文化方面的互补与碰撞,因此,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这次中美合作对两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
相互依存
“中美联合声明”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中美之间的利益,远大于分歧,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更是表现出没有合作就没有各自未来的趋势。过去30年中,特别是最近10年,中美各自取得的经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出口是主要的拉动力量,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正是得益于从中国的大量进口,才能放开手脚,将资源集中于更富有优势的新兴产业上,从而引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同时为美国的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都造成重大损失,从而让双方反省各自的经济战略。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消费严重不足,而储蓄率过高,美国则是过度消费加上极低的储蓄率,这是造成世界经济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元是中美关系的一面镜子,中国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美国人造成的;同时,无需讳言,美国的问题,有一部分也是中国给“惯出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双方继续采取配合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创造了一个新单词:Chinamerica,即“中美国”,或曰“中美共同体”。的确,世界上从来没有两个国家的经济像今天的中国和美国这样互补,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新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局。为了各自的利益,谁也离不开谁。贸易摩擦也好,货币政策冲突也罢,都只是末节,中美关系的主调是合作,这个趋势已经形成,难以撼动。
今天,巴拉克?奥巴马总统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已经是如何面对一个财富与影响力对于挽救世界经济颓势至关重要的中国了。
差异依旧
就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蕴而言,西方哲学是知识的积累,中国文化是智慧的展现;西方的思维是由一数到十的精微,而中国思维则是二五一十的融会贯通;可以说,西方思维表现的方式是“哲学”,中国思维表现的方式是“思想”,哲学是知识,思想是智慧,这是中西方内蕴的不同。中华民族既重个体,又重团体,这是一个中道的精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大气磅礴大概只有中国人才提得出来。
中国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使其专注于经济建设——它不会像美国一样被每四五年一次的选举所打断,不会受到不同政见、不同目标和不同解决方案的干扰。人民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中,这也正在塑造着中国的纵向民主结构。这一社会新模式的基础是信任。中国领导人没有在争取连任上面浪费时间,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实现长期目标上。治理国家的权利来源于政绩,而非选举的胜利。
中国很可贵的一点是,以前很多人觉得只有美国才是梦想可以实现的地方,但现在的中国也已经变成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难怪很多“海归”会说:“在西方我可以拥有一份职业,但是回到祖国我可以参与创造历史”。
然而,美国的诸多长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舆论倾向于全面否定美国经济模式,热衷于总结中国模式。这容易使我们以偏概全,头脑发热。客观地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历史还很短,而美国经济发展的许多经验,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发育、国际化、劳动力转型和人才竞争机制等深层次机理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借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些软实力领域中国同美国相比还存在着观念、专业和语汇上的明显差距。中国人不必因为有了些家底就变得孤芳自赏起来,切不要忘记,只有进一步提升中美两国的战略合作,更加努力地学习美国的长处,中国才能持续进步,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这样形象地描述: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已经破茧化蝶,但因为翅膀还是湿的,它要抖动一下才能够变得干爽,才能开始起飞。中国可能还要经历这个抖动、干了以后再起飞的阶段。
低碳促生合作共赢
早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前,能源便成为中美共同推动的合作领域之一。目前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的开展更是“明智得及时”。事实上,美国和中国新能源合作互补性非常强,在电动汽车、建筑能效、煤炭三大领域,中国拥有市场、制造成本优势,美国拥有技术、产业环境优势,双方一拍即合。若能对制度、合作要素等内容进行组合规范,中美新能源合作会取得双赢效果。
新能源、低碳经济既是中美两国利益的汇合点,也是利益的冲突点。实际上,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总趋势。中美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在碳减排上的策略性合作会给世界一个振奋因子。中国、美国和日欧代表当今“碳减排”的三种不同路线。美国希望用“碳排放税”来指导市场运作。日欧是执行“强硬减排目标”的代表。中国则强调“技术替代”,希望在碳减排、经济发展和化石能源比重降低(非碳能源的崛起)三者之间寻找均衡路线,通过科技研发降低化石能源单位能耗和在总能源中的比重来稳健地实现“控制气候暖化”的目标。这条“中国路线”是最有建设性的路线。当然,“技术替代”是一个渐进、并非立竿见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入“美国路线”来控制“暖化膨胀”。
在碳减排问题上,中美之间经历了从矛盾到合作的过程。美国原先的态度是,如果中国不减排,美国再怎么减也是无济于事,而且美国为减排付出的代价将是惊人的大。而事实上,中国一直是以负责的态度,积极推动碳减排的发展,做了一个大国应该做的努力。现在,中美已经取得共识,那就是共同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低碳社会取得成功。共同解决气候问题,不单是政治合作,也是经济合作。美国经济的成长,过去一直依靠新技术革命,现在,类似的机会又摆在美国人面前。美国新能源以及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世界一流,可以通过输出技术获利。中国广阔的市场、强大的制造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为美国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空间,为共同促进世界的碳减排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美国的节能减排技术,加上中国的市场和制造力,将为世界低碳经济开辟出新的天地。
由此引申开来:我们也应该联合世界上所有可用的力量,一起把世界的清洁能源这篇文章做好。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中美能源合作的契机,让中美这对舞伴在世界的舞台上脚步更加坚实。
低碳是中美利益的汇合点
评论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