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粮企收购小麦大增58.5%
国家粮食局今年几次发布最新小麦收购进展公告,为何取消“比去年同期”?为方便读者,补充后如下:
据国家粮食局网站8月3日信息:截至7月25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新疆10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3208.5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78.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109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284.9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6%(比去年同期降低1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社会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99.5万吨比去年同期693.5万吨增加406万吨,增长58.5%。
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市场,在“政策市”的隐形保障下,健康平稳的“市场化”程度大获进展。
——丰收之年粮价涨,没有通常的“谷贱伤农”。
——市场化主导收购,没有通常的“卖粮难”。
——藏粮于民,国泰民安,当乐观其成。
——培育市场,平稳过渡,正当其时,当呼当鼓。
说实在的,我不太赞同有人建议“前期收、后期补”“政策缓释”等。
因为,这些建议的关键意图不是为农民,而是为企业,特别是为国有粮企“找饭碗”,可能再次延误国企改革、政企分开。(建议者回复:谁都知道,农民永远处于弱势;从大局考虑,我不建议启动任何政策,无论是托市还是临储,但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只能就“启动政策”这种假设来进行分析研判)。
国有粮企改革,不逼上梁山不行,就靠着持政策饭,放开市场后又靠着“托市”这棵大树苟延了几年,今年谁的意见最大,谁的日子最难?好像不是农民,而是国企——基层粮库,挂着国企的牌子,受不得一点市场的不“如意”,我是对比一部分情况得出的印象,可能有失偏颇,只为客观研究交流。
我不想做哪个利益集团的代言者,只想平心而论琢磨一些道理:那些说得通,那些说不通,那些是“忽悠农民”的。这些年“为农民”请命的太多了,太滥了,真的有一些,假的也太多,30年前的“比较效益论”还在横行,太容易了,如此的理论研究也太贬值了。
我这一次要唱唱“和谐号”:没有“谷贱伤农”,“没有农民卖粮难”,与叫苦者唱唱反调:无力经营还叫什么“企业”,还自封“国企主渠道”,见不得一点市场风雨,留着何用?与不少收购大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下地方的国有粮企收购大增:无锡国粮企收购增长23%,天津增长....,有英雄者,就要淘汰“充数者”。所以,我想为平稳过渡的正常“市场化”呼与鼓,对抗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