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药监局,是药价上涨过快的罪魁祸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日宣布,决定从今年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4%。这是发展改革委今年第2次下调药品价格。(8月5日《新华网》)

笔者首先补充一点,这是近几年来,中国药品的第23次降价,而最大平均降幅曾超过40%。

如果按照发改委的降价幅度计算,中国患者目前承担的药费,应该是世界上最低的。可实际上,中国患者承担的药费,却是世界上最高的。

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普遍“喊好”的药品降价。

据本人多年来的观察,国家发改委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绝对是推动药价快速上涨的罪魁祸首。发改委要求降低药价——药厂停止生产、换新药名大幅度涨价上市——药监局批准“旧药”以“新、特药”名义上市;已降价的旧药停止生产——身价倍增的“新药”大幅度加价上市——整体药价大涨——患者埋单,循环往复,百姓遭殃。

笔者以为,发改委应该提高智商,比如你下令降价的药品,必须保证在降价后的市场上还能随便买到,或者冻结药监局泛滥的“新、特邀”审批,否则,你们大规模让药品降一次价,就是一次推动药价上涨的过程,而且是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国家发改委、药监局的决策层不是人人弱智,这种状态就必须尽快改变,否则任何医疗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