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正式挂牌。此时,公众注意力正集中于甬温动车特大事故,对其他事情和话题不太在意,于是,“医管局”亮相及其理念宣扬好似“悄然进行”,没引起论者应有的注意。
我之所以注意到了医管局挂牌的消息,是因为新闻报道的题目为“北京医管局正式挂牌,力求让穷人看得起病”,而该新设机构关于“穷人看病”的说法,并非卫生机构和行政官员的原创。“医改成功的标志是穷人看得起病”,是我提出来的,发在2010年3月12日《南方都市报》我的专栏上。
“穷人看得起病”,成为北京市医改的“三大惠民目标”之首,按说,我该为自己的观点被官方接受并高调倡扬而高兴,但我不仅没高兴,还有些不高兴。
增设新衙门,多了“消税人”和财政开支,纳税人必须为此买单,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加之官方说建就建,论证过程等信息也不公开,民意对增设机构无能为力,所以,公众对新添的权力机构挂牌,往往会抱着反感心态。而北京医管局挂牌之举和“力求让穷人看得起病”的理念直接挂钩,即对此公众心态有所考虑、有所顾忌的结果——我打出“关照弱势、为了穷人”的牌子了,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价格
我只能说,北京医管局在公关策略或报道策划上,拥有高手或借助了高手,但同时也指出,这里的“高明之处”,其真实意图并不能被成功遮盖。
报道称挂牌是为了让穷人看得起病,而实际上正式组建机构和“高尚动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问两个问题就让人明白个大概:在向上级申请报告新建机构的文件上,申请人是以“穷人看得起病”为组建理由的吗?北京医管局的职责,是否以服务穷人看病为主,它是个“穷人服务局”吗?
“医改成功的标志是穷人看得起病”,是个正确命题,它不是“崇高理想”,而应作为现实的工作目标,应该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但是我不想看到这一提法被当作增设机构和权力再分配的借口,被当作对付公众舆论的挡箭牌。
“医管局正式挂牌,标志着北京市医疗卫生管理‘管办分开’正式启动。”而“管办分开”是为了实现“裁判员”(卫生局)、“教练员”(医管局)、“运动员”(公立医院)的三分开。这样以竞技运动比喻医疗系统运行,显示“人治”的意味十足,再则,若普遍推开这一思路,各个存在“角色不分”的部门和单位,都出台借机调增机构的大动作,就似乎都具备貌似合理的理由了。
在“大制度”和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靠新建和调整机构解决国民看病难,即便“拿来”几个新概念做其存在的理由,其真诚与实效也是值得怀疑的。新建“医管局”的职能,都包括在原卫生部门之内,并且医管局尚挂在卫生局下,是卫生局的二级局,由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市医管局局长。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市长丁向阳就此表示,“但这已经是本市公立医院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依我看,这最多只能算某个领域“小权调整”的一大步。
专家表述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说是有三种医保类型,而我归纳为五种,即依据“身份等级”区分五个部分:城市中实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中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另外还有平时不在正式统计中列出但占据可观资源的“特殊医疗保障”,再就是还有一个“国民零保障”的“等外级别”。而其中的“特种保障”和“零保障”,尤彰显“基本模式”的不公本质,这一本性与腐败化将公益性扫地出门的弊病一起,规定了单个机构调整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毫无实效的结局。价格网推荐阅读
首都医改借鉴本人提出的“穷人看得起病”的目标,不是坏事,要是在现实条件下的实际工作中,向基层学习就真好了。价格网推荐阅读,比如北京学习陕西神木的全民免费医疗;再如,内蒙的鄂尔多斯把医疗救助对象扩大到“所有患重大疾病的城乡贫困人口”;公立医疗机构推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等等。在落实“穷人看得起病”目标这方面,“首善之区”力争追赶鄂尔多斯也不算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