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寒门”名博郎遥远
来源:天涯杂谈、实话实说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谈,必有东西。我们可以扯东,可以扯西,我们东扯西拉,但是我们有自己聊天的品质,或风趣,或诙谐,或辛辣。我们不是铁道部,不是新闻发言人,我们家长里短,都是活生生的生活;我们围观热点,实话实说。
本期访谈人物:独立时评家、天涯名家、凤凰名博、环球名博郎遥远。著有时评畅销书《草根,不主义》(2009中国经济出版社)、《主张》(201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围坐嘉宾:天涯时评主编 应剑群,《实话实说》版主、时评写手“唐伯虎瞎画画”。
访谈主持:时评人 何小手。
访谈时间:8月7日下午3点至5点。
访谈网址:天涯杂谈、实话实说。
天涯在线对话节选
1、主持人@何小手:网友下午好!对话“寒门”名博郎遥远,现在开始,欢迎网友们提问。
郎遥远先生作为活跃在时评界的写手,从他出版的书里面能看出其心路历程,同时也直观地呈现了当下中国的转型与变迁。我们的访谈可以放宽视野,探讨更多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先说说《主张》这本书的相关话题。郎先生,这是您出版的第几本书?据我所知,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在网上发布的文章不一定能印成铅字,这其中主要障碍是哪些话题的文章?是因为观点的表述还是具体的事件?
郎遥远:《主张》是我的第二本时评集,也是我正式出版的第八本专著,以前出版过一些经济类和企划类的书。
《主张》这本书,投稿九个出版社,审读了八个月,期间历尽坎坷。我一路坚持,终于出版。我感受最深一点是:在中国,言论有自由,出版有纪律。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但,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扼住了中国新闻出版自由的咽喉,使人艰于呼吸视听。
我之所以坚持,是因为坚信:从网络博客文章到纸质出版物,体现的不仅仅是从言论自由到出版自由的捍卫和提升,更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政治品质和民主题中应有之义。
2、主持人 @何小手:我记得您的第一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在谈一些理念层面的东西,比如你对民主、自由的见解等等,从上一本《草根,不主义》到这本《主张》,您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转变,你是否还乐意去谈论抽象的理念?
郎遥远:我写《草根,不主义》时,我的政治观还是一个执著的国家主义者;我写《主张》时,我成为坚定的宪政民主主义者。我感觉自己思考越深,思考越多越透彻,就越发现自己更加坚定站在宪政民主主义的立场。中国政治社会的沉疴,必须用“宪政、法治”这两贴西药,才能根治。
我是1967年出生的,属于60后,生在红旗下。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对毛主席、共产党,都有很深感情。第一本《草根,不主义》,虽说“不主义”,但头脑里仍然还有红色教育的深深印记。虽有不少犀利的观点,但是尚不成熟,不成体系。新书《主张》,我的思考应该会更成熟些,更透彻些。
3、嘉宾@应剑群:郎先生,我看您名头挺多的,独立策划人,杂志主编等等,还不止一个,平时应该很忙,这些名头有哪些具体工作?为啥喜欢在互联网写东西呢?
郎遥远:写时评是我业余爱好,我的主业是策划。近几年,专业从事商业地产战略及营销策划。
写作是我从小的爱好。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以自己的笔呼唤光明,是我心中的追求。我期望中国民主、自由、平等,践行宪政和法治,真正实现共产党所大力宣传和不懈奋斗的美好和谐社会。
4、网友@我本蓬莱一妖仙:我个人觉得,如果家里穷,需要全家勒紧裤带供一个大学生的那种家庭,完全可以不上大学。不要把上大学看成跳龙门的途径。如果这个孩子成绩好,那么不花什么钱,甚至能拿奖学金的那种,去上大学,比较划算。成绩一般,家里砸锅卖铁的供大学生,有必要吗?
郎遥远:上大学总是好事。我想,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让更多“寒门”能状元及第。读大学,不仅仅是求知求索,同时也是心灵接受人文熏陶的历程,也是素质培养、开拓视野的平台。人生成功创业很重要的是人脉资源。大学时代的同学资源,在涉足社会后,或者在社会历练若干年后,一定会成为一种创业财富。我反对读大学无用论。
5、网友@清扬婉兮阿湄:郎老师,我问个题外话,看你以前做了几种杂志。想请教你对杂志市场的运做有什么看法?期刊市场未来的趋势会是什么样?
郎遥远:国内大多数杂志社规模小,实力较弱,无法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给新闻出版单位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意识形态不强的期刊进行改制和运营创新,此举将推进期刊产业的集团化发展。同时,期刊产业经营将进一步多元化,出版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发行专业化将是普遍趋势,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
我在2003年合伙投资做过《中国民营》,结果亏本了四五十万,失败收场。从文化发展环境分析,目前中国的文化市场其实还不是纯市场。所谓政治经济学,政治是挂帅的。作为上层建筑,文化更是如此。目前中国期刊运营成功的有两种:1、有足够影响力的权力背景;2、有足够雄厚的资本背景,拥有强大采编团队。否则,惨淡经营,很难生存。政治文明的提升,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去年写过一篇力作《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发表在《求是》杂志,给中国文化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发展方针。但我觉得,中国文化要真正繁荣,似乎还应该加上一个:“文化自由”。缺失文化自由,中国文化恐会是没有翅膀的矮脚虎。
6、嘉宾@唐伯虎瞎画画:郎先生,你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思考深邃,出身“寒门”,自修成材。对这一代的“寒二代”,和已经出生的“寒三代”,你觉得他们改变命运得靠什么?
郎遥远:世界上所有成功者,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与众不同,使得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着。每一个人都能成功,只有一个秘诀:自信地努力打拼。从来没有救世主,要成功,靠自己。
7、网友@林在景中:中国孩子从一出生,各自所占据的教育资源就被决定了,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中心城区与偏僻郊区等等,教育资源的多寡一目了然,要想实现教育公平何其难也!所以,不能有过高过疾的期望,只能问郎先生,您觉得当下教育最应当马上改进的是什么?
郎遥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的失败,将是最大的失败。未来的国际竞争,最终将体现为国民素质的竞争。当下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自强自立精神、自主学习习惯、好奇创新能力以及法治意识,从小培育公民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下的教育制度就像一张网,束缚了我们的思想,禁锢了我们的梦想,羁绊了我们追求自己人生的脚步。当前的教育制度不断的倡导着改革,也进行着改革,但所谓的改革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说着要实行素质教育,其实也仍然在应试教育里打滚。所谓的学习也依然是在课本里打转,一旦有了自己的见解就会认为与课本的要求不符合,超出了课本的范围,考试中所谓的开放题,也不过是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依然挣脱不了张网。这样的教育模式,与明清的八股文又有何异?
与中国教育制度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西方教育制度。它没有过多的束缚学生的思想,或许这也是西方大多数国家科技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原因吧。虽说西方国家进大学的门槛低,出大学的门槛高,但是难道大家不认为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大学里锻炼自己的能力吗?而中国进大学的门槛高,出大学的门槛低这一相反现象,却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在幼时把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大多时间花费在了课本上,而在进入大学后也认为高考已经结束了,不用再那么累了,因此开始弥补十二年失去的真正快乐,开始肆无忌惮玩,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这样以来的后果则是在大学里荒废了四年光阴,实际的工作能力没有掌握,工作又成了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
考察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很多弊端都带有科举时代的影子,有的甚至如出一辙;科举制度的很多僵死的、迂腐的考试观念在今天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对今天的教育抱有足够的警惕,同时加速教育体制改革,不要让中国的现代教育重蹈科举制的覆辙。
归结一句话:还孩子们一个让个性自由发展的快乐天地;还大学一张独立自由的安静书桌。
8、网友@楚贝勒:郎先生,对南科大这种改革形式是否看好?
郎遥远:我一直坚决支持南科大改革。这是一次划时代、载入中国教育里程碑的趟河。世界大学有两种,一种是校长负责制的大学,培养天才;一种是书记领导下的大学,培养奴才。中国要发展,要真正崛起,需要更多天才,需要世界级的优秀人才。创建南科大的历史意义,在某种程度,不亚于嘉兴那条红船。
9、网友@rooljia: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对于学生们,尤其是“寒门”子弟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郎遥远:毫无疑问,知识改变命运。上大学,只是一个基础教育的阶梯。对寒门子弟来说,是打开一扇命运机会之窗。我觉得,人生的成功,首先要确立一个正确目标,要靠持之以恒的勤奋和坚持。
中国是曾经哺育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国度。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就提出了“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研究学问,破除资格;教育独立,教授治校;肩负使命,振兴民族”的北大办学理念。梅贻琦提出了“知类通达,通重于专;依赖大师,教授治校;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清华精神。浙大创始校长竺可桢也提出“求是”校训,教育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可叹的是,中国封建官僚专制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合二为一,侵蚀肆虐大学校园,泯灭着中国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人文传承。教育的最高艺术,是身教言教。然而,中国大学一些校长、教授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丑态百出,师道尊严已然是黄昏的偶像,不复光彩照人。在物欲横流校园的今天,大学生如何追求“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万句道德教导,往往被一个校园身边丑闻击碎。
大众化时代和普及化时代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但决不能摒弃象牙塔。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人类需要一个相当安静和纯粹的地方,去叩问精神的殿堂,静静与先哲进行心灵对话和交流。一个放眼未来、超越功利的精神宗旨,是大学给人类最重要最美好的东西。
没有独立、自由的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
前几天,我在杭州西湖茶馆,和两位浙江知名学者喝茶神聊。其中一位建议,浙大增设邓小平行政学院。他说,一定出名,轰动。我说,百年浙大真要成为世界名校,把党委搬出去,才是唯一出路。
10、网友@寒塘沁月:“寒门”的定义是什么?
郎遥远:一句话:没有背景靠山的穷苦子弟。但我认为,贫穷是一种人格磨砺的磨刀石。很多有成之士,都出身贫寒。出身贫穷不是贫穷,没有志向,才是贫穷。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都是地球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我们要活出精彩的这一个自己。
我在二十岁时的一段人生感悟,至今不渝:“我就是我。我是这世界的新事物。在过去的时代里,没有人完全象我;在要来的所有日子里,也不会有人完全象我。”
11、网友@佐夫8899:“寒门”郎遥远,不知道郎先生是否赞成这个定语?
郎遥远:我的确出身寒门,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无依无靠,白手起家,不甘平庸,一直努力打拼,如风雨中求生存的野生动物。
我父亲读书也很好,但因为家境穷,交不起两块白洋的学费,只得辍学当农民。父亲在我上学时一再告诫:要勤奋,农家子弟除了勤奋读书,别无他路。
可惜,我从小不是循规滔距的人。平生素胆大,性喜闯荡天下。少年时期便怀徐霞客宏志,一人,一包,一“尼康”相机,背着学校与父母逃学出征,纵横大半个中国,踏遍八千里路云和月。作家梦破碎,徐霞客之志未遂,回学校差点被勒令退学。
我从小酷爱文学,中学时代就发表习作近百篇,《语文报》、《少年文史报》、《少年文艺》、《中学语文报》等,都是我少年时期经常发布习作的报刊。高中时代的每个学期学费,都是自己稿费支付的。但我是当时学校的问题学生、争议人物,会写小说讽刺学校团委书记,会在物理化学课写诗歌。由于自己年少轻狂,致使自己一生都无缘参加过高考,连高考卷子都没碰过,酿成一生的憾事。
我读书时的梦想是考取北大、复旦。这,已成一场尘封的破碎的青春梦。今年出版的《主张》,有幸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也算圆了自己的复旦梦。虽然自己没有读过复旦,但我的书能在复旦出版了,也算有一点慰藉。
成年后,我醒悟到中国文学陶冶一代人,成就一代人,也贻误一代人,尤其是迷醉了八十年代的许多文学青年。当年文学好友有未出名已进精神病院的,有至今清贫不堪但依然自诩伟人的,有言必“莎士比亚”、唐诗宋词、苟且偷生在时代边缘的……遂渐远文学,只当精神点心,以智慧垂钓生活。纵然如此,文学依然是我此生的最爱。
我曾在名寺古刹遇得道之高人,欲卜我平生前程。我谢绝。我深知天命:一、平生坐不到100号以内的官车;二、这辈子盖不了仰头脱帽见房顶的摩天大楼;三、深信此生死后,我的墓志铭可以无悔写道:“这里长眠着一个独立思想的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12、网友@鸟甘:人生如戏,我等群众演员,盒饭都没木有混到手,还奢谈什么机遇,命运~
郎遥远:主角和路人甲,只有一线之隔。
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在生活和工作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做什么之后,你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你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感觉自己渺小,很有可能是自己蹲着、跪着或者干脆躺着。站起来!向前冲!每一个都有可能伟大!都会成功!
13、网友@鲶鱼帝:郎先生对富二代官二代是悲观还是乐观?
郎遥远:我身边朋友中,有不少是浙商富二代,很勤奋,很有才干,站在父辈事业平台上,长袖善舞,年轻有为。所以,不是所有富二代,都是那样不堪。
郎遥远:我身边朋友中,有不少是浙商富二代,很勤奋,很有才干,站在父辈事业平台上,长袖善舞,年轻有为。所以,不是所有富二代,都是那样不堪。
跋扈狂妄的官二代,是我最痛恨的。他对社会公义、公德造成的毁灭,更烈更深。
对于有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丑陋表演,舆论的强力批判,已经给他们的人生贴上一个不雅、甚至耻辱的标签。能不能摘下来,看他们自己今后的人生路。
上帝是公平的。30年前,我们羡慕那些有铁饭碗的可以舒舒服服接班的人,现在都下岗成为被救济的弱势群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14、网友@迷离黑暗:请问郎先生,如何看待纸媒上的评论和网上的评论文章,我的感觉是,当下的媒体,即便是都市报类媒体,其所发表的言论,传播难度更大;而网络上的评论文章往往获得更大的影响,如何看待这种区别?是受众的问题还是立场的问题?
郎遥远:一个国度,两个世界。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新闻联播世界与网络评论世界》。在当今新闻传播的语境中,我们基本活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一是央视联播世界,每晚七点,莺歌燕舞潺潺流水,一片升平在眼前。从这个视窗看中国,那简直就是大同世界。另一个是网络论坛世界,听风观澜,遍是民间疾苦声,那俨然就是让人气结、屈原再世也投江的悲愤世界。
中国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彼此错位成两个不同的话语平台。不知何故,主流媒体对敏感题材、敏感话题的报道评论,总是比网络媒体慢一拍。这大概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差异,更主要区别是,主流媒体是工具,而网络舆论是人。主流媒体看脸色,网络舆论随心情。主流媒体能忽悠一尺,绝不减去一分。网络媒体能发声一句,绝不省去一字。
中国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彼此错位成两个不同的话语平台。不知何故,主流媒体对敏感题材、敏感话题的报道评论,总是比网络媒体慢一拍。这大概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差异,更主要区别是,主流媒体是工具,而网络舆论是人。主流媒体看脸色,网络舆论随心情。主流媒体能忽悠一尺,绝不减去一分。网络媒体能发声一句,绝不省去一字。
主流媒体更像内刊,以弘扬主旋律为主,所以,什么都必须是正的,戴的是付红色眼镜,自己偏光,害怕人家也偏光。
15、嘉宾@应剑群:郎先生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文章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不同?
郎遥远:我没有总结自己的时评风格,敢说真话,也许是我一个特点吧。因为我不是体制内人士,政治上独立,经济上独立,我不用看任何人脸色吃饭,也不用看任何人眼色做人。我想,只要遵循法律底线,不做危害国家的事,任何人和事都敢于发声,从不胆怯。
这些年写时评,因而认识很多网友,也被不少网友所认识,常常收到全国各地网友邮件,其中不乏是鸣冤喊屈,或者揭发罪恶的。有些活生生的人间冤案或惨剧,我们积极围观,不遗余力地口诛笔伐。但,流泪的,依然在流泪;横行的,依然还在横行。一个时评人,一支秃笔,能载人间几多愁呢? 所以,经常感到一种无力感和挫折感。
作为一个时评人,目睹不公不平,总会抑制不住激愤,仗义执言。但是,时评人无权无势,也没有观音菩萨的手眼通天,能慈航普度众生。时评人力所能及的,只是手中一支笔,为鸣冤者打开一扇发声的小窗,让更多真正善良的人们围观,让围观给予弱小者力量,让世间正义永远压倒一切邪恶。网络舆论的力量,说到底是正义的力量,是民意的力量,彰显的是社会的公义、民主的威权和法律的尊严。
我写时评,虽然经常有挫败感,但依然要坚持。时评人犹如跳蚤,虽顶不起辈子,但也要让那些胡作非为的权贵,不得安宁,有所收敛。
16、网友@ 薄荷_酒窝:郎遥远先生,最近新闻热点有个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5日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这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政府信用评级首次被下调。专家分析认为,此举将再次引发世界对美债危机的担忧,增加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信心将面临巨大考验。问两个问题:1:美国信用评级遭降意味着什么?2:请您给天涯网友解读下美国信用评级遭降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会有哪些?谢谢。
郎遥远:第一个问题,我的感想:美国宁可信用评级遭降,也要维护美国人富裕的幸福生活。中国只要信用虚名,争世界第一,而可以不顾自己百姓的生活水平位列世界倒数。
第二个问题三言两语道不清,容我专文阐述。
我在一年前写过一篇《“美国信用低于中国”的冷笑话》。当时凤凰网跟帖有不少辱骂,还有的专家专门发文批驳我。认为我没有爱国,把汉奸的大帽子扣在我头上。他们认为,西方评级机构是一个邪恶的战略工具,是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机构。现在看来,不是,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是客观公正的。否则,怎么会给自己国家美国信用降级,自己打自己耳光?
我认为,爱国不是愚忠,更不是愚昧。
在那篇首发在凤凰网的博文里,我写道:我不知道大公报告是否出于一个国际政治博弈的战略考量,就像我们这些年也一直隆重推出《人权白皮书》、《国防白皮书》,去狙击西方反华舆论一样。如是,尚能理解。但如果想借此在国人中炫耀一番,歌功颂德,灌迷魂汤,则不免让人唾骂,自取其辱了。因为即便大公报告是经过科学分析谨慎判断的结果,也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对外讲信用,对内耍无赖”。信用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构建更健全的社会制度和更健康的国民精神。国际金融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很重要,一个国家的社会伦理和国民精神更重要。
今天看来,我的观点没有错。
17、嘉宾@应剑群:郎先生,参加凤凰名博访谈节目,有哪些收获?
郎遥远:凤凰网是华人社会难得的自由言论平台之一。我一直感佩凤凰人对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彰显,对社会公义良知的守望。
上周四,我参加了凤凰网名博访谈,和知名时评人笑蜀、五岳散人、童大焕、王冲一起畅谈中国网络民主。笑蜀提到: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是每个人内心焦虑,缺乏安全感。散人提到:微博独立而伟大,最好的管理方法是放手。大焕提到:当前社会转型阵痛,火车头飞快,乘客怎么慢得下来。我提到:网友是中国“反对派”,网络是中国公民社会培育的摇篮。
这次凤凰访谈的收获,相当丰富:1:宪政民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共识;2、网络成为中国公民社会摇篮,我们应当积极善意文明地参与其中,责无旁贷。3、积累了电视访谈录播经验,现场三个摄像头,不知看哪一个,播出感觉视线游离,不够目光炯炯。4、抽烟太多了,牙齿有些熏黑,镜头感不雅,以后要少抽烟,多喝茶。
18、网友@一杯热茶:想听听郎先生对最近发生几件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
郎遥远:人间都是一场剧。达芬奇,是一个假洋鬼子现原形的肥皂剧, 郭美美,是一个时尚小狐狸精不小心踩着权力大灰狼尾巴的儿童剧, 赖昌星,是一个好死赖活的历史剧, 故宫摔宝,是一个破不了案的悬案剧。 动车,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人间悲剧。
19、网友@栀夏世:现在很多博文或者说时评吧总是喜欢只论不证,请问下郎先生,这是一个个体现象还是整体现象呢?如若是群体现象又该怎么办呢?
郎遥远:我有条微博提到:网络是一个舞台,生旦净末丑,各种意识形态都可发表主张;网络是一个靶子,各种丑恶都可在上面被谴责抨击,网络也是一个公厕,各种怨气,甚至污言秽语也一吐为快。网络是公民社会的摇篮。一方面,希望政府要珍惜爱护,不要动辄扼杀言论,另一方面,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质。我个人的写博原则是:客观、理性、真实、善意、专业、建设性。
20、主持人@何小手:遥远兄,最后聊聊今后的写作计划吧。
郎遥远:我的下一部新书是《奇迹背后:郎遥远十五年策划实战经典案例》,今年初就已和重庆出版集团签约,因为《主张》,一再推迟写稿。我准备尽快赶写完成,争取今年九月份出版发行。
今年因为工作忙,主要写微博。明年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四十年的人生,坎坷而奇崛,不要虚构,就是一部曲折而精彩的长篇故事。
我会继续坚持写博客,说真话。我想:当一个人真的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时候,就已经跨入精神高贵者的门槛;当有一天,每一个“草根”都挺立成一个大写的“公民”,中国将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矣。
我会继续秉持“为共和国做合格公民,为党和国家作诤友,为弱势群体做侠客”的博客精神,勇敢发声。我想,每一个公民都需要这种捍卫宪法权利的认真耿劲和无畏勇气。你勇敢一分,专制就胆怯一分,收敛一分,民主就前进一步,自由就扩大一步。中国的社会进步,在于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感谢天涯网友放弃周末时间,在线互动。时间有限,意不尽兴,加上我拼音打字较慢,言不尽意。希望以后多多交流,思想因互动而更放光芒,因论辩而更近真理彼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