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粮食市场调控的频度和力度,投放了大量政策性粮油,但通过政策性收储纳入国家可掌控的粮源较少,导致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
对今年小麦生产及收购市场的综合分析说明:“国家储备粮源减少调控能力减弱”的说法是片面的。
——调控不是时时必需的。大家有一个共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粮食之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生产流通,更是要高度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国家来调控。只有在供求失衡之时才需要“调控”,而在供求平稳之时,调控就是“多余”之举。把政策性的国储拍卖日常化、常态化,当做市场供应的主要来源,这本身就是市场化建设进程中的“暂时异常”,有待逐步改进。
——调控“能力”的根本基础是生产,是产需平衡如何,这是战略性的;而流通领域的“国储”多少只是手段,是技术性的。“根本的”问题是生产,“重要的”问题是流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我国夏粮总产量为1.2627亿吨,比上年增加312万吨,增长2.5%,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份。在夏粮丰产中,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等等投入是巨大的,无疑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今后如何稳产增产,应该继续成为国家“调控”的基点。
——藏粮于民。“国储”减少,不等于“社会”调控能力减弱。藏粮于民,仍然是全社会调控能力的组成部分,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数据,截至7月31日,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3586万吨,同比减少651.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372.2万吨,同比减少1124.2万吨,国有粮企占收购总量的6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社会粮食供应储备大大增加。国家粮食库存处于低位,“垄断性”的减少,并不等于全社会调控能力的减弱。更何况,前几年的托市收购,在保障粮农收益稳步提高的同时,托市收购量已经大大超出国际公认的“储备”之需的合理水平(曾有一个省托市收购占当年产量的一半以上)。在今年粮价上涨、市场平稳的情况下,国储收购,合理调整,正当其时。在日常粮食流通中,要吸收吸引社会民间粮食,常年稳定供应市场,尤其在新粮收获季节,更要以民间粮食供应为主,暂停国储粮食拍卖,改变收购季节“一边收储、一边拍卖”的不合理做法,俗话说“有钢使在刀刃上”。“国储”粮食购销要切实发挥“托市”与“平抑”的本职。
——政策严防“投机炒作”粮食。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不仅是掌握多少“物资”的实力,无疑应该包括政策措施。对粮食和粮食经营者,尤其是大宗粮食品种,尤其是不承担“粮食平衡之责”的企业,不论是对民营、外资、合资还是央企,只要不是“中储粮”的,都要从政策上配套管理,不得“投机炒作”。收购资格审核就是管理办法之一。“中储粮”切实负起“国家储备”的购销之责,不得利用其特殊地位从事或混淆一般贸易粮购销。
——藏粮于民。“国储”减少,不等于“社会”调控能力减弱。藏粮于民,仍然是全社会调控能力的组成部分,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数据,截至7月31日,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3586万吨,同比减少651.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372.2万吨,同比减少1124.2万吨,国有粮企占收购总量的6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社会粮食供应储备大大增加。国家粮食库存处于低位,“垄断性”的减少,并不等于全社会调控能力的减弱。更何况,前几年的托市收购,在保障粮农收益稳步提高的同时,托市收购量已经大大超出国际公认的“储备”之需的合理水平(曾有一个省托市收购占当年产量的一半以上)。在今年粮价上涨、市场平稳的情况下,国储收购,合理调整,正当其时。在日常粮食流通中,要吸收吸引社会民间粮食,常年稳定供应市场,尤其在新粮收获季节,更要以民间粮食供应为主,暂停国储粮食拍卖,改变收购季节“一边收储、一边拍卖”的不合理做法,俗话说“有钢使在刀刃上”。“国储”粮食购销要切实发挥“托市”与“平抑”的本职。
——政策严防“投机炒作”粮食。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不仅是掌握多少“物资”的实力,无疑应该包括政策措施。对粮食和粮食经营者,尤其是大宗粮食品种,尤其是不承担“粮食平衡之责”的企业,不论是对民营、外资、合资还是央企,只要不是“中储粮”的,都要从政策上配套管理,不得“投机炒作”。收购资格审核就是管理办法之一。“中储粮”切实负起“国家储备”的购销之责,不得利用其特殊地位从事或混淆一般贸易粮购销。
评:国家储备粮源减少调控能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