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态龙钟的经济学家都不会说话后,又一代曾经的改革精英步入主流,但大多数成了御用文人,睁眼说瞎话,还装出一幅道貌岸然、学气冲天的样子,可见,在中国当学者很难。对现实问题,比如今天公布的CPI数据,这些人只敢谈货币政策,丝毫不敢触及财政政策存在的弊端,为什么?为了一个残破的饭碗。
许多学者在大谈欧美经济二次探底的时候,侃得云山雾罩,且不知中国经济一直是在虚假繁荣中处在底部,我们这些年的高GDP增长从来就没有真正搭起走出谷底的梯子。我们为美国找原因:高失业、高福利、高赤字、高消费、高工资,这些数据在中国有现实意义吗?美国和欧洲有走出谷底的产业基础而非单一的金融基础。既然是学者,就要客观揭示这些问题,回避是早晚要自毁的。还有主流媒体,在饭桌上义愤填膺,到了报社或电视台,就为了一口饭装傻充愣了。我们不能永远活在皇帝的新装里。我预测,当欧美走出谷底时,中国经济暂时的企稳就走到头了。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制改革不要仅改身边的太监和奴仆。
从研究方式和研究体系看,中国的经济学者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都抱怨统计数据不实,但很少有人下到最基层调研。从数据报告到数据报告,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定式。我身边许多本来非常优秀的青年人,现在也都成了摆弄数据的工匠。更令人作呕的是有的经济学者,10年前在一次座谈会上偶然见到过一次总理,并谈了自己的见解,总理说:“继续研究”,于是,这样的学者从此以后大会、小会,演讲和讲课都会把这点经历当商标使用。至今,中国没有一个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学者,不是钱闹的,就是虚名闹的,或者是权力闹的。一些曾经非常知名的学者,一年365天在空中飞300天,每年讲课收入超过千万,他们甚至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了。在高等学府,一线讲课的老师都是博士毕业才几年的讲师,有一点点影响的教授和副教授都走穴去了。我曾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讲过一次课,课后同学们围住我问:“为什么这些知识我们学校的老师从来没讲过,他们就象和尚念经一样给我们讲课。”如此,我们还能教育出好的经济学人才吗?我的一个助手,研究生三年,几乎就没和她的导师说过几句话。
中国需要针对长远和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需要以真实情况为基础的、探讨规律性或非均衡规律的研究报告,然而,我们很难发现一篇研究报告能有超过5年的生命力。
中国学者真的黔驴技穷了吗?
中国经济学者的穷途末路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