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诺芬说到了老陆
走上讲台的时候我瞄了一眼黑板,上面写着一个通知:“某某课改在某某教室。”我的朋友老陆讲的正是这门课。
开始上课,回顾一下上次课讲到的色诺芬的分工思想。色诺芬的分工思想比较丰富,可以同斯密做个比较。色诺芬讲到分工的原由,讲到分工对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影响,讲到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还讲到分工的负效用。斯密的分工理论也涉及到这几个方面,只是他不承认天赋分工的观念。在《国富论》第一卷第一章“论分工的原由”中,斯密说:“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在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例如,两个性格极不相同的人,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街上的挑夫。他们间的差异,看起来是起因于习惯、风俗与教育,而不是起因于天性。”
分工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分工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阿奎那再到古典经济学时代的斯密,都给予分工问题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作为现代经济学奠基人的斯密那里,分工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将探讨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作为核心,而分工则是实现国民财富增长基本手段。这部著作的前三章,讨论就是分工问题。斯密的分工理论,涉及的范围与色诺芬是一致的。其他方面斯密的也同意色诺芬的说法,如分工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及分工具有负效用等等。只是,斯密不同意天赋分工的观念。天赋分工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般认识,也是斯密之前的共同认识,算是一种传统智慧。斯密将人们才能的差异不是归结为天赋,而是归结为后天的教育训练,归结为后天的分工,这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观念,是一种革命性的认识。
说到这里我又瞄了一样黑板,因为我想起了老陆。老陆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我认识。老陆现在是某学院的教授,而他哥哥还在他老家农村做木匠,他们的性格、习惯、知识、技能及社交环境的差异非常明显。可以相信,作为双胞胎兄弟,这种差异不会是天生的,而只能是后天环境变化造成的。甚至,这对双胞胎兄弟的长相也很不相同,老陆显得年轻,精明,干练,而他的哥哥则显得苍老,瘦削,还有些木讷。我想,如果当初家里决定出来上学是老陆的哥哥而不是老陆,那么今天留在农村的就是老陆,而
更多地想起一些别的东西。尽管只是一介书生,斯密确实不是一般的书呆子。他是一个有着科学使命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家,即使在分工原由这样的简单问题上,他也不会简单接受传统观念,而是结合实际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斯密的这种精神正是今天的经济学所需要而又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