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比纠错机制更重要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连续曝光,相关企业往往很容易受到市场无形之手的惩罚,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也不难;然而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大家都是弱势群体,都是“受害者”的思维定势中,让相关企业及时认错非常不容易,真诚的认错更是难上加难。于是,类似事件屡禁不止。由此可以看出,“认错”比纠错更重要!

  认错的关键是知错

  日前有媒体刊发了题为“国美事件再露面,陈晓大爆国美财务漏洞”的文章,以专访形式披露了国美三大内幕:克扣供应商,提高渠道成本并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国美迅速做出的反应不出人们所料,发布公告称“不会容忍陈晓任何关于公司不真实或误导的新闻报道”。尽管股市的回应是国美股价立跌3.2%,人们也不难预料国美将我行我素,它缺乏那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境界。

  一般说来,管理者应当都知道认错并不会将企业送上不归路。美国籍犹太裔商人,投资大师索罗斯近日在详解致富秘籍时就指出,“认错才会赢”。但是在无可争辩的管理漏洞面前,往往有形式上的认错与本质上认错之分。本质上认错是心悦诚服、痛心疾首的认错,伴随着的是行动上的改弦更张。而形式上的认错是指迫于历史的、市场的、舆论的等强大纠错功能,被质疑的管理者表面上不得不认错;形式上的认错是被动的,认错者往往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大可能去主动纠错,譬如联合利华公司的“认罚不认错”。联合利华在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收到了一纸200万元的罚单后,在一份耐人寻味的声明中声称:作为负责任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一贯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联合利华全球商业准则。照此推论,它就没有错。

  国美黄光裕先生在身陷囹圄之后也曾经通过媒体认过错,但是通过此后的控制权之争可以看出,他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在控制权之争的背后,有一个门店扩张与“效率提升,网络优化”的战略之争。黄光裕先生坚持跑马圈地式的门店扩张之路,过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既然他在战略问题上固执己见,就不可能算是真正的认错,更不能算是真诚的认错。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黄光裕赖以“成功”过去算是作对了;然而中国式超市进场费推高物价的弊端,并非个人成功的光环所能遮掩。既然国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按照渠道为王的逻辑推论,自然都是别人的错。

  真正的认错不仅要知错,而且应当知道为什么错。这是在认错之后更深层次的思考,体现了商家对商业精神的追求。目前,中国式超市作为一种“商业怪胎”深为舆论所诟病,连圈内人陈晓也认为,电器连锁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那么,这种“商业怪胎”为什么能够继续发育?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国内零售业在反垄断、限制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致;然而,商家的主观因素更为重要,那就是对健康商业精神的悖离。2009年8月,国美济南店就已经进行了取消进场费的“试点”,使人们看到了进场费乱相得到清理和规范的希望;可惜的是,国美并没有对以前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刻反省,反而在目前恢复了黄光裕的强势,在新增加的门店向供货商收取大额进场费。

  认错不能讲技巧

  “瘦肉精”事件曝光一个多月后,在双汇发展发布的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公众颇为关注的“瘦肉精”监测问题只字未提,再次遭到舆论的质疑。双汇方面可以辩解说,曝光事件发生在今年三月,报告的内容则是去年的经营活动,与今年的事件无关。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外交辞令,不能让人信服,因为这不是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文本何时截稿的问题,后来发生的事件需要反思过去。公众对双汇社会责任报告的“苛求”说明,认错不能讲技巧。

  双汇集团在漯河召开“万人职工大会”,由董事长在会上向消费者致歉,被媒体称为“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就认错的规模而言,双汇的动静闹的足够大,但是舆论并不领情。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负责人透露,这个大会是出自公关公司的手笔。这样一来,一个严肃的公共事件,经过专业策划反而成了一场公关秀。会场上“刻骨铭心的教训,生死攸关的考验”的标语,在公关秀的表演中成了反讽的道具。有网友评论说,双汇“只有公关之术而无敬畏之心”。如果说双汇过于看重认错的技巧,那无非是认为技巧可以代替问题的解决,保自己过关。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旦露出这“一失”的破绽,难免适得其反。

  认错讲技巧并非双汇的首创,不少地方早就在举办应对媒体的培训班,组成班子研究受众新特点及其变化,聘请专家制订媒介关系策略,把危机公关变成了搪塞公众的技能比拼。然而事实证明结果是本末倒置,帮不了当事者多大的忙。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后,三鹿公司的第一反映就是想把事情捂住,尽量私了;但是面对大批病患婴儿家长的索赔,最后还是被依法宣告破产。较新的例子是宁波机场让领导先“飞”的特殊安排。宁波至北京航班由于天气原因大面积延误后,恢复飞行时让后到的载有“领导”的航班先飞。遭到质疑后,机场工作人员试图用执行规定为屈从于“领导特权”的行为辩护。直到旅客将质疑放到网上,引发网友的强烈关注,数日后还是得由机场总经理通过网络正式道歉。

  随着现代管理的复杂化,管理者似乎连认错、道歉都在进行“学习”。这并不是舆论的糟糕,而是管理者心存侥幸,试图用道歉的“高姿态”掩盖认错的迷途知返。在他们心中,认错是术不是道,对应的是成败,而不是是非。应当承认,由于管理的复杂,商业行为的失道很难归罪于某一个人;但是这不应当成为在公众的质疑中推卸责任、麻木不仁的理由,相反应当坚持无过失认错,从我做起,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双汇总部进行调研时所强调强调的那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这里的“诚”是诚信、诚实、真诚和诚恳,那是不需要包装技巧的。不仅在食品安全上是如此,在所有事关社会责任、社会公正的行为上都应当做到“质以诚为根”。

  认错需要一种机制

  故宫博物院窃案告破后,该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的赞语“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中出现了错别字,“撼”应为“扞”。作为一种疏忽,原本算不上“雷人”,“雷人”的是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撼”字没错,而且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由此招来更多的批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再来评论“憾”字的对错是“晚了一步”;不过从中受到另一种启示不算晚:认错需要一种机制。

  认错机制应当相对独立于受到质疑的当事人,可以保持一定的客观性。故宫“撼旗”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当事者处于权威地位,具有一定的强势,一路顺风的时候,一旦受到质疑,自我防卫的本能就会显现。即使他们不会轻易使用“屁民”、“诽谤”、“恶意竞争”之类的字眼,也不乏自信,不会为“在小阴沟里翻船”担忧。在应对质疑时具有“绝不认错”的潜意识,就会构成彻底改错的障碍。有些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往前走,不可能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当事人即使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碍于面子,担心毁掉得来不易的“声望”,也很难及时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一种认错机制是有益的。在受到公众质疑时,在第一时间内交由认错机制来处理,至少有利于冲减抵触情绪,便于后继工作的展开。

  毫无疑问,认错机制的主要职能是“认错”,即原则上先认错,然后再追溯细节。这可以体现一个企业或者组织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品质,使得人们能够相信能这样的企业或者组织会认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毋庸讳言,企业的认错机制不同于第三方组织,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护本企业的利益,只不过是为了维护企业长远的、全局的、根本的利益。即使它的首先认错会让企业一方的当事人感到委屈,也不是对外界无原则的迁就,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认错以后,如果确有其事,即使企业无直接过失,也应该迅速提出整改措施,消除负面影响。如果在彼此认识上有分歧,可以及时提请独立的第三方予以甄别。这对内部当事人也是一种保护,不至于像中石化天价酒事件查“内鬼”那样,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企业的认错机制可以依托于公司治理机制,反过来可以作为公司治理介入日常管理的一个触角。认错机制的存在主要是对管理人员的进行教育,形成一种自律的文化氛围。不能认为企业对“成功人物”必然实行“道德豁免”,只要能获得成功,采取什么手段都不重要。认错机制可以像一把“达摩斯之剑”高悬在每一个关键人物头上,使他们保持警醒。认错机制的启动和运转当然要有制度保障,要遵循既定的程序。一个基本的原则是,碰到外界质疑后,内部当事人必须回避或者“禁声”。当然,认错机制代表公司对外认错与对处理内部当事人是两回事,后者应当允许当事人证明自己无过失。无论细节的甄别结果如何,认错机制都应当举一反三,对企业的建设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反省,从而对企业的健康运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