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范,原名彝范,字梦坡,晚年改名蜕,号蜕盦,江苏阳湖(今常州)
人, 1899年中举,曾任江西铅山知县。后去职,到上海接办《苏报》,延
聘章士钊为主笔,因为发表了《驳康有为书》,直斥光绪皇帝为“小丑”,
又因为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引出了《苏报》案。陈范逃亡日本,会见孙
中山。后归国被捕,在狱中关了一年多。1910年在长沙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
社。武昌起义后,参加湘桂援鄂联军。1912年到上海任《太平洋报》编辑。
不久,到北京创办《民主报》。1913年初病逝。
陈范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著作有《列〈石头记〉于子部说》、《梦雨
楼〈石头记〉总评》、《忆梦楼〈石头记〉泛论》等,其中谈到贾宝玉时,
曾盛赞他的思想品德,认为“可以为共和国民,可以为共和国务员,可以为
共和议员,可以为共和大总统”,由此可以推知,他的这些著作当写作或发
表于“共和肇建”的.. 1912年。
据陈范说,贾宝玉的言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批判色彩,“举数千年政治、
风俗之弊,悉抉无遗”。他曾列举许多例子,认为贾宝玉“论文臣死谏、武
将死战一节,骂尽无爱国心之一家奴隶;论甄宝玉一节,骂尽无真道德之同
流合污;论禄蠹则恨人心龌龊也;论八股则恨邪说充塞也;论雨村请见则恨
交际浮伪也;于秦钟则曰:‘恨我生于公侯之家,不得早与为友’,恨社会
不平等也;于贾环则曰:‘一般兄弟,何必要怕我’,恨家庭不平也;于宝
琴则曰:‘原该多疼女孩儿些’,恨男女不平等也;接回迎春之论,恨夫妇
不平也;与袭人论红衣女子事,恨奴主不平也;闻潇湘鬼哭,则曰:‘父母
作主,你休恨我’,叹婚姻不自由;贾政督做时艺,则曰:‘我又不敢驳回’,
恨言论不自由。至其处处推重女子,亲近女子,则更本意全揭,见得生今之
世,保存大德,庶几在此,故曰:‘怎么一嫁男人,就变的比男人更可杀’;
又曰:‘我生不幸,琼闺绣阁之中,亦染此风’。真有遗世独立之概。”贾
宝玉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中有许多背逆封建传统
的民主主义因素。如果我们对照《红楼梦》,检核一下陈范的上述分析,那
就会发现,它是道出了贾宝玉思想性格的若干特征的。当然,贾宝玉“可以
为共和国民”以至“可以为共和大总统”是一个荒谬的命题,但这个荒谬命
题中包含着合理因素,这就是贾宝玉不属于贾政所代表的阶级,而是一个属
于未来的新人,他的思想行为和辛亥时期的民主思潮有其相通之处。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从有《红楼梦》之日起,
就有了《红楼梦》研究,也就同时有了对贾宝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分析和评论。
有人认为这一典型的特征是“痴”,有人赞誉贾宝玉是“圣之情者也”,还
有人认为这一典型好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武陵源百姓”。这些看
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实在是肤浅得很。戊戌维新运动以后,才逐渐有
人从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角度分析贾宝玉这一典型的内涵,陈范即是其中突出
的一个。
关于《红楼梦》,陈范也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看法。例如他说:“《石
头记》一书,虽为子书,然其涵义,乃有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论家之
学说,而合于大同之旨。谓为东方《民约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
这是从思想内容上对《红楼梦》的高度肯定。又如他认为,曹雪芹是“古今
殆无可比”的“大文学家”,《左传》、《国语》、《庄子》、《列子》、
《史记》、《汉书》等著作,虽然有某些片断可以和《红楼梦》相比,但就
气魄的宏大说来,“一百二十回数十万言作一篇,岂么麽余子所能梦到”!
这是从艺术成就上对《红楼梦》的高度肯定。两方面的肯定都有其偏激之处,
但同样具有合理内核。
他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者,也是一位卓越的人口理论家。在日本,他一面与孙中山、秋瑾、陈天华等革命党人广泛接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一面认真总结历史,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人口理论。他指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妾成群,一共生了120个儿子,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笑柄。进化论者达尔文明知近亲繁殖贻害无穷,却未能战胜自我,与青梅竹马的表姐结了婚。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惩罚了这位科学巨匠。达尔文的10个孩子,3个夭折,7个痴呆。他经常到日本的车站、码头、工厂和农村考察,访问了很多被迫背井离乡的华工,见一个个骨肉同胞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被洋人斥为“东亚病夫”,感到汗颜。他下定决心,立志要为祖国繁荣昌盛、人们生育有序而奔走呼号。
武昌起义的枪炮声,震落了中国最后一顶封建王冠。1912年2月13日,隆裕皇太后代表6岁的溥仪皇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清王朝宣告灭亡。他欣喜若狂,匆忙打点行装,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重操旧业,仍然活跃于报界,任《太平洋日报》编辑。1912年在该报著文提倡计划生育,文中说:“中国欲强盛,当自限制生殖始。盖生殖繁,则教养艰,夭折者不知其数,流离困顿,惨苦万状,何如不生之为愈乎!”继到北京,任《民主报》主笔。后因病南归。1913年5月在上海病逝,终年54岁。有《蜕翁诗词刊存》7卷及文集1卷传世。
相关阅读:
创刊于1896年的《苏报》,本是上海一家不知名的报纸,由一个名叫胡璋的人主持,由胡璋的日本妻子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出报之后,销路不好,直到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陈范,江西铅山知县,因处理民教纠纷不力被朝廷革职,而他的哥哥则因戊戌年间的维新之事“被判永远监禁”。陈知县一怒之下把《苏报》买了下来,这张报纸从此由倾向保皇变法转而鼓吹革命。至1902年,《苏报》几乎成为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的机关报,章士钊、章太炎、蔡元培是主要撰稿人。
一张报纸的舆论之所以演变成一桩朝廷过问的案子,始自《苏报》为愈演愈烈的学潮欢呼。《苏报》开设“学界风潮”专栏,供稿最多的是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成立爱国学社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然而因为《苏报》连篇累牍的鼓动,爱国学社很快便成为一个反对清廷的舆论中心。学社散布各种布告,甚至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义勇队,义勇队早晚操练不止,大有揭竿而起的意思。更为严重的是,《苏报》连载了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二者反满措辞之激扬可谓史无前例。
由于《苏报》注册于租界内,慑于洋人的威严,两江总督魏光焘求助上海道袁树勋,决定以大清国政府的名义向租界公审会堂提出诉讼。1903年6月29日,工部局派出巡捕到《苏报》报馆捉走账房程吉甫,第二天又到爱国学社挨个查问,章太炎见此情景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巡捕“遂将他戴上手铐捉去”。
邹容和章太炎被捕后,清廷立即与工部局交涉,企图将他们“引渡”到租界外,然后严刑逼供就地处死。但是,外国领事们迫于舆论的压力,以不能违反“治外法权”和“保护政治犯”为由,坚持要在租界内进行审理。清廷万般无奈,只有聘请律师控诉《苏报》——大清朝廷在自己的国土上,向外国人享有专权的法庭起诉自己的子民,乃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