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的出路在于走向价值链高端


  经济转型是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活动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随着原材料、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东南亚、中欧、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制造业势必急剧萎缩, 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这一个“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就好比一个“大厨房”,捧出去的是精华,留下来的除了满屋蒜皮就是一地鸡毛。

  企业是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东莞制造”曾是“中国制造”的领跑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莞外贸出口仅位居深圳、上海之后,排名全国第三。这对一个地级市来说,成绩彰显辉煌。然而,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东莞制造”上了生动的一课:一方面警醒东莞——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鞭策东莞——以迎难而上的雄心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潮流里,谋划一次华丽转身。

  东莞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始自2006年底。2008年6月,广东省政府将东莞确定为全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试点城市,要求东莞为全省工作摸索经验。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令正在进行的东莞产业转型走到十字路口:是保持眼前经济增长还是继续实施产业转型的“远景规划”?当时,东莞市委、市政府用“四个忍得住”凝聚了各方面的改革共识,持续地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试点,并从强化企业转型意识、解决关键政策障碍、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搭建企业内销平台着手,制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东莞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政策,设立10亿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其中,最具突破性意义的就是成功摸索了一条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路径,给全国做出示范。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了47.1%。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2011中国投资年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曾指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已是大势所趋,而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来看,我国已经到了加快推动部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化迈进的阶段。他建议,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购买企业股权、品牌和技术,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竞争,谋求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更高地位。按照熊必琳的观点,“十二五”期间,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制造部门正迅速登上价值链的高端。过去生产劣质服装和塑料玩具的中国工厂现在能够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或者每台价值数十万美元的机器。

  中国转向生产较高端产品是必然结果。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尽管比北美便宜得多,但是目前也在迅猛攀升,生产增值产品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维持这个国家庞大制造业部门的竞争优势。生产更精密的产品也令工人和公司增加收入,从而有助于中国实现其长期目标———令经济主要受国内消费而非出口的驱动。

  但中国的成本优势也受到威胁。根据关注亚洲投资和提供咨询服务的赢得信国际公司,工资上涨以及中国货币预料之中的升值意味着,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的中等工资将与美国的最低工资水平旗鼓相当。过去一年间,中国的最低工资平均上涨了23%。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来说,工资激增相对而言只是最近才发生的,但转向较高端的增值产品则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仍然相对较低,给机械化和提高加工效率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中国的制造商面临着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仍然处于正在释放的过程。”摩根大通负责中国证券业务的主管金·乌尔里克曾在一份报告中说。

   在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须坚持自有品牌,努力自主创新,注重企业文化培养,做好服务质量,才能走向最高端产业链。只有企业做到了在高端产业上带来的技术和创新加强,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快转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企业从价值链低端逐步走向价值链高端之路还需要继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