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禁书之一《金瓶梅》一向令人“闻之色变”,而现在,却要将这部作品搬上了芭蕾舞台。看过舞剧《金瓶梅》的宣传剧照后,才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有网友评论舞剧《金瓶梅》的尺度过大,但该剧导演王媛媛回应:“舞剧《金瓶梅》不是三级片!情爱有错吗?”其实这两句简单的回应,就是本剧的最大商业价值体现。不论人们议论舞剧《金瓶梅》的“艺术贡献”到底有多大,它都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公开演出的“大尺度”舞台剧。但不顶着艺术的帽子,它还真的就上不了台面。其门票上印的“十八岁以下禁止观看”字样,就是要吸引更多人前来“买单”了,这将弥补多少人不能到香港看《3D玉蒲团》的遗憾。
无论如何你都要承认,打着《金瓶梅》的旗号的商业活动,将有更强品牌号召力。
《金瓶梅》的旅游产业开发
风流倜傥的“西门庆”身穿长衫、手摇折扇,大摇大摆地走在“宋朝”时的商业街上。路过一座临街小楼时,“啪嗒”一声,一根竹竿从天而降。“西门庆”恼怒地仰起头,却见一位美貌少妇倚窗张望,顿时呆了……这不是拍影视剧,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西门庆初遇潘金莲”是特色节目,这一幕基本上每天几乎都会上演。
继安徽开张的《金瓶梅》遗址公园后,山东又有两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与《金瓶梅》相关的旅游项目,曾相开发潘金莲与西门庆相会的旧址、武大郎烧饼铺、武松杀嫂旧址,或血溅鸳鸯楼旧址等等,还伴有“武大捉奸”、“西门初会潘金莲”等娱乐节目,这些以文化旅游之名,而选择《金瓶梅》为切入点,为的就是利用《金瓶梅》的道德含混性与内容的神秘感,打一个“擦边球”,将其古典名著本来丰富复杂而又敏感的内涵,删繁就简并改头换面演变成大众文化的文本,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掏取大众的钱包。尽管我们可以指责这样的商业行为鄙俗而浅薄,但对于开发者和商家而言,这也许是一个还不错的创意。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金瓶梅开发盯紧西门庆和潘金莲?不管是安徽黄山还是山东的阳谷和临清,在如何开发《金瓶梅》上,主要还是围绕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男女之事来做文章,推出了“西门庆初会潘金莲”、“武大捉奸”等旅游项目。一方面,可以诱惑年轻人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另一方面,当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类繁多,供大于求之时。所有人都盯紧了文化营销这条路。大家都明白没有故事情节的宣传是失败的,讲不好故事的产品也肯定不好卖。而《金瓶梅》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己经“红”了这么多年,很多人都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西门庆和潘金莲都己耳熟能详。打上《金瓶梅》的旗号,就等同于成功了百分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复原《金瓶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原型而己。而从长远的规划来看,关键还是要复原书中所描述的商业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养生文化之上,倒是能使人们看到一幅16世纪的《清明上河图》。只不过复原这两个人物比较容易见效,但为了官员政绩和商人的利益,有几人愿意做长线投资?
《金瓶梅》的影视产业开发
30多年来,华语电影人们对于这个题材的热衷则是始终没有消退过,各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电影版有杨思敏版《新金瓶梅》五集,林伟健版《金瓶梅》两部,李翰祥《金瓶双艳》,单立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单立文《少女潘金莲》,还有更早的64版《金瓶梅》。相比之下,李翰祥版《金瓶梅》是经典之作,林伟健版《金瓶梅》差强人意。杨思敏版是公认的比较经典的版本!
大陆地区之前也曾经传出过要拍摄新版《金瓶梅》电视剧的消息,理由当然很简单,因为观众想看、爱看。更多人相信《金瓶梅》迟早会搬上荧屏,但不是现在。它毕竟是影视人的一笔财富,就看它被谁抢到手了。这种情形很象一些竞赛中的抢答活动,抢得太早,就犯了规,不但不得分,还将被减分。诚如评论家顾晓鸣先生所言,《金瓶梅》早拍晚拍,早晚要拍;不但可以拍,而且可以拍得很好,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艺术手段来拍。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比起普通的原创往往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因为其原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拥趸者,更何况,《金瓶梅》的原著在小市井生活之外还充满着情色性的书写,这点切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于是,《金瓶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被数次的改编为电影电视作品。最近的一部,是08年的《金瓶梅》,当然也是小小的火了一把,被称为是“香港二十年来最劲爆情欲片”。正是因为如今的华语电影中几乎没有了三级片的影子,所以这部各方面水准皆一般的作品也成为了一时的话题。
《金瓶梅》不断传播的价值积累
鲁迅曾评价《金瓶梅》的作者“洞达世情”。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被众多的人传抄、传阅、出版、评点、评论、传世,最起码说明这部作品有很高价值,并值得流芳后世。一部小说能够如此全面广阔的介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另一方面《金瓶梅》尽情地描摹人之生活常态,表现多彩的世俗人情,展现着人们的七情六欲,使读者很容易获得了感官的满足。很多人喜欢上《金瓶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瓶梅》能辐射出五花八门的人间相,尤其是“发迹变泰”题材。这是《金瓶梅》比《红楼梦》等名著更为出色的所在。
另一方面,《金瓶梅》以“语句新奇、脍炙人口”而著称于世。比如潘金莲的语言,尖锐含蓄,丰富多彩,语含机锋,言外有意,富有精明泼辣的口吻。在内容方面,直接描写世俗的婚姻家庭、私订终身的男欢女爱,极力迎合市民阶层欣赏情趣。它比以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中的人物描写更复杂,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它数尽繁华,却不轻言说教,让读者自身去体会人间万象。
而眼下,无论是文化的状况,还是生活的现实,价值观的失衡,荣辱观的颠倒,多重道德性导致社会规范的瓦解,有些地方,或者有些心理,正与《金瓶梅》那被洁本所删除的涉及性描写的2万字暗合,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其存在着的内在联系的轨迹。于是,我们便很容易自觉不自觉一起参与了《金瓶梅》的旅游、影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消费。
一直讳莫如深的《金瓶梅》,如今不断被人们发现了新价值。产业链从文化、旅游到影视。而舞剧《金瓶梅》对《金瓶梅》的商业开发,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任何一部,都不及《金瓶梅》具有商业运作价值。不说《金瓶梅》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之高,单说它几经查禁之后的神秘感,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窥视欲,亦是一大市场卖点。这种因历代禁书而成的“广告”,投资商一文不花,便可坐享其成。(文/风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