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正在改变机构盈利模式
管理层应顺应变化暂停IPO
最近一段时间,沪深两市一直在低迷的泥淖中徘徊,究其原因,我们固然可以将目光放到由欧美债券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困境中去考察,但是,在一个有着比较明确调整要求的股市里,如果我们的市场参与各方多多体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A股不至于会下跌得如此惨烈!可是,股市中没有活雷锋,更多展露的是贪得无厌的资本逐利性。
笔者通过观察,最近几年在投资界流传着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私募基金(PE)。在一家家创业板公司上市后,如今国内PE行业热潮涌动,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个浙江省,就有股权管理公司超过5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600亿元;由浙江企业家发起,打着投资公司旗号参与PE投资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PE投资正从精英化转向平民化,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笔者有次去医院检查身体,连与投资界“浑身不搭界”的医生都跑来问我,PE能不能玩?看来“全民玩PE”一说不是夸张。平时在各类相关论坛上,与会各方都会就PE行业泡沫化问题、PE公司对同一项目恶性竞争问题、PE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问题以及PE投资全民化问题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提出相应的建议,总体上的感觉,与国际上英特尔、华登集团、中经合、梧桐创业投资公司、硅谷银行、华平集团、派拉蒙资本投资公司、EPC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曼哈顿资本集团等十多家不同规模的PE投资机构相比,目前我国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尚属于刚起步阶段,需要制定必要的法规予以规范,要通过相应的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但是这个话题显然不是今天本文所要探讨的,我们更关心的是,如果机构资金,当然也包括相当多的社会资金都去投资PE,那对股市资金的流失肯定会带来冲击。君不见,自从恢复发行新股以来,已有很多家公司包括大盘主板公司的发行市盈率突破50倍,上市后形成百倍市盈率的比比皆是。两市高峰时,超过100倍以上的股票接近一半,虽说风险估值极大,但对那些热衷于PE投资的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他们可以像打了鸡血一样继续追逐于这个市场。但投资机构这种盈利模式的改变,却苦了中小投资者。目前股市的成交金额持续减少,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权重股的瞬间拉升及随即出现的股指反弹,会对一些中小投资者产生某种心理慰藉和刺激,引发部分追涨的买盘出现,但这毕竟没有可持续性。应该说,当前股市有着比较明确的调整要求,与短期资金分流严重有关,市场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权重股的上涨。所谓的“单日反转”行情常常演变成“一日游”行情。人们常呼唤市场交易风格能够转换,殊不知,风格转换需各种条件,资金供应充裕就是其中之一,而在一个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衡的市场里,市场交易风格转换谈何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就想到另外一个话题,既然机构无心恋战二级市场,转变盈利模式,导致资金持续流出,为什么我们的新股还在不断发行?为什么不能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暂停IPO,让股市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这两年尽管股市连连下挫,但新股发行一点没有停歇的意思。 2009年,一级市场通过IPO、增发、配股种种手段从市场抽血5149亿元,2010年是10121亿元,而今年迄今则是5856亿元。如果再加上大小非解禁,市场扩容压力令人窒息。有一种观点认为,暂停或重启新股发行的行政性节奏调控,本身就容易造成市场短期的大起大,本身就是市场风险,因此,新股发行审核行政节奏尽量保持不变,至于新股能否成功发售,则交给市场决定。怎么决定?看价格。也有人称:新股发行是利好,至少也是中性的,如果将这个至少算是中性的消息,理解为利空,那就是“偏心眼”。其实,建议暂停IPO,目的是为了培育信心、呵护市场。在2009年新股发行重启时,大家认为应该加快IPO,以增加供应,解决“三高”问题。事实上,由于新股发行本身存在的缺陷,“三高”频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大家呼吁这么多年的中小板和创业板退出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不管当时大家认为“三高”是发行审核的行政控制造成了新股供应不足的结果,主张“去行政化”;还是现在不少人又主张“补行政化”,希望行政力量强力介入新股发行市场,调控IPO节奏,笔者认为都是顺应市场变化,是有为之作,这里没有对与错,就像恢复新股发行是依靠行政力量一样,暂停IPO也可以由以发行审核为代表的行政力量决定。这里的逻辑关系是清晰的。汉·刘向《说苑·杂言》曰:“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管理层的一切决定应该以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指向。
鉴于此,笔者强烈呼吁IPO可以暂时休矣。
管理层应顺应变化暂停IPO
评论
12 views